七月的安塞,枝繁叶茂,阳光和煦。从延安到安塞,三十多公里,阻挡不住求是学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追寻的脚步。
8月16日,怀着对腰鼓文化的憧憬与向往,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红色筑梦”知行服务团为探寻延安非物质遗产,坐上了从延安市区出发的大巴,前往安塞——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首先,实践队前往安塞区魏塔村走访调研,魏塔村素有“东方毕加索”之称,村落四周环山,呈圆形,像个聚宝盆,毗邻天然薪炭林,环境优美。实践队员与村中老人交流了解到该村剪纸文化历史悠久,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以传承,每年到此写生的人多不胜数,这也让更多的人领略到魏塔村的独特魅力。
随后,实践队来到被誉为“千人腰鼓”的安塞区冯家营村,这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安塞腰鼓文化村。据村里的居民说,村里人超过一半的人都会。因此在这里流传着一句话——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可见腰鼓在这里的普及程度之广。安塞的腰鼓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村众多。腰鼓,就是安塞的文化名片。
冯家营村文物馆中的展品,体现出腰鼓这一代表性民俗文化在安塞的重要地位。下午时分,冯家营文化村的腰鼓表演演出开始,鼓点节奏明快,旋律多变,现场呐喊欢呼声不断,把此次交流活动推向高潮。实践队员在鼓手的带领下,亲自体验腰鼓敲打方法,感受到安塞地区的丰富文化底蕴。
队员们在这里有幸在遇见了侯雪昭老奶奶。她为实践队员讲解了安塞腰鼓及剪纸的发展历史。临别之际,侯雪昭老奶奶对实践队员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希望新时代大学生继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保护非遗产文化的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陕北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安塞自古就是陕北文化重镇。冯家营文化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安塞文化的厚度,反映了安塞的文化底蕴。该村同一条流淌不息的历史长河,源源不断地为我们输送着过去的故事,传递着先民的智慧,实现增强我们文化自信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