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征的起点是井冈山,终点是延安。
1935年10月19日,衣衫褴褛的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长征胜利结束后,1937年1月7日,党中央进驻延安,从此延安成为我党指导中国革命的中心,成为亿万优秀青年魂牵梦绕的革命圣地。时隔82年,素有“三秦锁钥,五路襟喉”之称的延安正日益闪耀着老一辈革命家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延安精神成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心中神圣的精神支柱。
▲实践队员在宝塔山俯瞰延安城区,体悟延安日新月异的变化。骆旋 摄
8月伊始,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红色筑梦”知行服务团成员始终紧扣“追寻红色足迹·情系圣地发展”这一主题,怀着敬仰而又崇高的心情前往闻名全国的红色沃土——延安,回顾建国70周年来延安的峥嵘岁月。
▲巍巍宝塔山,林木葱郁,环境优美,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和象征。实践团队在宝塔山朗诵贺敬之《回延安》。骆旋 摄
“到了,到了”。当列车缓缓驶过,巍巍屹立的宝塔山和滔滔不绝的延安河水离实践团队越来越近。望着此景,心中突然涌现出当代著名诗人贺敬之《回延安》里的诗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句诗表达了革命者重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而当代青年大学生初到延安的心情是“心驰延安圣地,双眼看定宝塔山”。的确,宝塔山是革命圣地的重要标志和象征,指引着无数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它是往昔历史的见证,烙刻着延安日新月异的变化。静静注视着宝塔山,嗅到了延安这片土地特有的红色气息,全身心回顾着革命传统与红色精神的洗礼。
▲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央的毛主席雕像 骆旋 摄
8月11日,实践队员踏着岁月的足迹,唱着荡气回肠的红歌,前往红色文化旧址,心灵在郁郁葱葱、潺潺流水的红色景区的大道上得以休憩。在延安的第一站便是延安革命纪念馆,刚迈进纪念馆大门,就望见毛主席高大的铜像耸立在纪念馆中央。
▲面对珍贵的历史材料,实践队员认真观看,领悟党中央在延安奋斗13个春秋的光辉岁月。骆旋 摄
▲实践队员联系自身实际互相交流学习,增进对延安精神的理解。骆旋摄
▲实践团队在纪念馆序厅合影,身后是延安城区全景图,巍巍的宝塔山、滚滚的延河水格外引人醒目。刘小庆 摄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来到纪念馆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根正方形的大理石柱子,其顶上有13枚军徽,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奋斗的13个春秋。序厅的红色大理石地板的正中间,有一张延安市城区全景图,有巍巍的宝塔山、滚滚的延河水,生动再现了那个时期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革命时期的作战工具,墙纸结构复杂,如今仍能感受到它的重量及威力。骆旋 摄
▲红军长征过雪地场景复原图,这是纪念馆中最令人感动的一幕。骆旋 摄
整个展览厅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版画等艺术品及场景复原、多媒体演示等现代手段,全角度、全方位再现了党中央在延安领导革命的13年。置身其中,纪念馆中那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犹如一部无声的电影,带领实践队员重温了革命时期军民团结抗日的点点滴滴,强烈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一份弥足珍贵的革命记忆,让实践队员深受教育,获益匪浅。
▲临走时,实践团队在纪念馆前合影,这一次重温革命岁月的旅程,令队员们深受教育。刘小庆 摄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永不能被遗忘。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让实践队员深刻感受到历史赋予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要弘扬优良革命传统,认真学习老一辈革命者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砥砺前行,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放飞青春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