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活动成果,深入感受成都漆器文化的魅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赴四川省成都市漆器文化调研团来到了成都市漆器工艺厂、四川省博物馆、永陵博物馆和人民公园进行调研。
8月9日上午十点,在成都市漆器工艺厂负责人的带领下,调研团开始了考察之旅。负责人首先带领调研团成员参观了漆工组,在这里,负责人结合匠人们的日常工作,向调研团详细地介绍了基础造型的种类和工艺,展示了漆器制作的工艺步骤。制作时匠人们会将制成的木坯用混合的灰和漆填平,再借助砂纸进行机械打磨,接着在木坯上重复交替刷漆和灰,可使成品更不易氧化和变形。刷过漆或者灰的作品都会放在一个模拟自然森林环境的窨房里,用独特的窨干技术将其干燥才能进行后续的步骤。
▲调研团在成都漆器工艺厂参观装饰组工作
▲运用雕银丝光和螺钿技艺的漆盒
▲运用拉刀针刻和雕银丝光技艺的漆盘
▲调研团实地考察组组员合影
随后,调研团前往二楼车间,了解了装饰组的工作,主要是在基础造型上进行雕刻、绘色、装饰等。漆粉、蛋壳、贝壳、银箔等是用于装饰花纹的主要材料;雕漆、撒绘、银花丝、螺钿、针刻等是其运用到的主要技艺。一个完美的漆器成品是每一个匠人用十二分的专注和十分的精准非遗技艺共同配合完成的。最后,负责人还带着调研团参观了多种漆器成品,从复古的旧物件到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手机支座、精美的茶艺工具等,无不体现着漆器工艺的精彩绝伦。
8月10日调研团成员们先后参观了四川省博物馆和永陵博物馆。首先,调研团成员在四川博物馆参观了成都商业街船棺葬的随葬漆器。这座船棺葬同随葬漆器一起,不仅是“2000年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也是该馆当仁不让的镇馆之宝。随后,成员们还相继参观了雕漆、皮影、蜀绣等其他成都特有的工艺美术精品。
▲调研团在四川博物馆漆器展区参观学习
▲调研团在调查漆器之余了解其他成都民俗文化
下午,调研团来到了位于成都市金牛区的永陵博物馆。该博物馆是唐末五代十国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又称“王建墓”。墓内出土的“玉带”、“谥宝”、“玉册”、金银平托漆器等随葬漆器都是巧夺天工之珍品,真实地再现了千年前前蜀文物风采。查阅相关资料,调研团了解到漆器修复是一项极其耗费心力的工程。在漆器胎体修复完成后,修复工作进入最艰难的步骤,即漆膜修复。上面漆时,修复师修复文物需要达到与文物本体颜色仅有微毫之别的地步。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实则极为复杂。一个合格的修复师可能需有几十年的打磨经验才能达到这个水平。这恰恰契合了我们国家所提倡的“工匠精神”,体现了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经过一天的休整,8月12日上午调研团来到成都市青羊区人民公园,针对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展开了关于成都漆器老记忆的调查。调研团成员先后就是否在早期见过或使用过成都漆器、对成都漆器有哪些印象等相关问题询问了多位老人。调研结果让人惊讶,九成的老人表示年轻时并没有见过成都漆器更别提使用过此类物件。调研团成员们借此机会向老人们介绍了成都漆器,并向他们展示了各类漆器作品的照片。调查采访中,对成都漆器了解颇深的张女士热心地向成员们介绍成都漆器在早些年间是即精美又贵重的物品,当时,只有达官贵人或是地主家庭才会经常用到。而这些漆器也有很多的用途,例如,可用于装糖果、水果、零食等,还可用作化妆盒、装饰盒等。张女士认为传承至今的成都漆器是经过历史沉淀的宝贵财富,是精美而又复杂的手工艺品。她对调研团此次的调研工作予以理解与支持,呼吁新时代青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奉献自己的力量。
▲张女士向调研团成员讲述自己有关成都漆器的老记忆
▲调研团向人民公园的老人进行采访
▲调研团向人民公园的老人宣传成都漆器
通过此次为期四天的调研,资环学院赴成都市漆器文化调研团的成员们,亲身感受成都漆器文化的魅力,了解成都漆器文化的历史底蕴。感叹漆器工艺精彩的同时,又为成都漆器文化的日渐没落而忧心。如今,成都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立志打造国际化城市形象,在发展的同时更应当注重本土文化的推广与传承。让本土文化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都的国际化打造也就迈向了新台阶。结合本次调研成果,成员们立志从自身做起,为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漆器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助其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