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秦岭石门水库。 郭振毅摄
文 / 陈艳
秦岭四月天,春浓,日暖,风爽。一片片绿叶翩然起舞,一树树绿枝媚然摇曳,秦岭正以她嫩嫩的绿、浓浓的情诠释着“春”的盎然。
山脚下,37岁的马小彦正在食用菌大棚里忙活。家在留坝县火烧店镇中西沟村的他,以前常年在外地打工。“现在回村种香菇,风险小、生钱快,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致富在眼前,乡愁在身边。家门口就业,已成为当地许多人的选择。
说起香菇,马小彦就兴奋,“根本不愁卖。1万筒食用菌能赚3万块,去年20万筒,今年再干20万筒”。
同样忙碌的,还有帮助解决“丰产滞销”难题的社员网工作人员赵江勇,“我们通过微信群线上找买家、线下做交易,帮助农户和客商对接”。
疫情防控期间,留坝香菇供不应求,价钱不降反升。从大年初二到现在已经销售250万公斤,卖了3000万元。
拥有“留坝香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留坝,以前交通偏僻、耕地稀缺、产业匮乏,2019年5月以前,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
上世纪80年代,留坝人砍树、开矿,“靠山吃山”,取得过全省人均存款第一的名头。遗憾的是,好日子不长,山秃了、水浊了,贫困的帽子上门了。
几年前,一个总投资10亿元的风力发电项目看上了留坝。这对于一个GDP不足10亿元的农业县来说,诱惑力不可谓不大。可是,装风机就得在山上挖大坑,这不仅破坏亚高山草甸的景观,还将重创山上原本脆弱的土壤环境。
有过惨痛教训的留坝人深知,只顾眼前的利益长久不了,破坏环境的发展持续不了,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一次,他们拒绝了这个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留坝县实现全县“零”工业,在绿水青山的修复、保护和绿色资源的利用上动脑子、做文章。
登高山、入森林、玩溪水……在人们越来越看中环境质量的当下,留坝生态优势凸显,旅游业实现“井喷”。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近460万人次。
留坝还通过发展林下经济让老百姓吃上“生态饭”。养鸡、养蜂、养猪、养食用菌、种植中药材等,一个与旅游业配套的大产业由此形成,全县70%的人口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能变成金山银山。
秦巴山区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陕西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陕西省委提出,要坚持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并重,聚焦深度贫困,坚持精准方略,下足“绣花”功夫,走出一条绿色环保的脱贫致富之路。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修订《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两次召开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整治乱搭乱建、乱砍乱伐、乱采乱挖、乱排乱放、乱捕乱猎等“五乱”问题,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绿水青山的底色由“浅”变“深”,绿水青山的本色由“淡”变“浓”。
朱鹮啼鸣振翔,蕙兰绚丽绽放。穿行在秦岭深处,人们仿佛置身于野生动植物乐园。一抹抹绿色,标注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见证着生态致富的大道。
呵护绿,用好绿,今天的秦岭更“懂”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