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 三秦青年 经济 文化 生活 科教 婚嫁 体育 商贸 安全 律师 创业 青联
魅力西咸
 
 
关学思想在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中的应用
来源:陕西青年网  作者:三秦记 时间:2020-09-02 阅读: 68263
当举国在讲国学、弘扬传统文化、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之际,我们可以依托关中书院这块牌子、这片圣地、这方文化沃土,传承关学精神古为今用,这将成为提升发展陕西为文化大省、教育大省的一个重要选择路径。

  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 习近平

  今天的中国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最大的软实力。

  ——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

  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指导下,全国各地将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作为当前地方建设的重点工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路径就是结合当地地域文化,弘扬优秀传 统文化,古为今用,知古鉴今。

  此外,我们可以自觉地把西方文明与自身的传统文化融为一炉,如果这一融合取得成功,其结果可能为人类的文明提供 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

  陕西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从这两年的自我评价报告以及相继建立的相关研究会、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现状中可以看出,既有成绩也有不足,尤其在发掘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方面仍有很多机会可以利用。而关学思想,作为极具鲜明地域特征的陕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代大儒张载

关学思想的根本

  关学,顾名思义,即关中之学,从其所依存的自然地理条件而言,特指诞生、流传、兴盛于关中地区的思想学问。从其本身的学术性质来看,关学应是萌芽于北宋庆历时期的儒者申颜与侯可,后由张载正式创立的一个理学学派。

  关学是宋明理学思潮中由张载创立的一个重要独立学派,是宋元明清时代今陕西关中的理学。从其历史发展流变 来看,关学作为儒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学派,由北宋张载正式创立直到明清之际,延续了数百余年,誉撒华夏,影响深远,历经了北宋创立阶段、金元沉寂阶段、明清复振总结阶段等几个大的历史时期。

  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春天,又到了科举进士放榜的日子。

  苏轼、苏辙、曾巩、曾布、章惇、张载、程颢、王韶……谁都没有想到,进士榜单中这些普通的名字,会载入史册。谁也没有想到,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影响了中华民族思想、政治、经济的走向。

  在他们中间,38岁的张载似乎并不出众。

  走进科举考场之前,这位曾立志从兵的儒生,已在秦岭太白山下俯而读、仰而思二十余载,与天地心灵对话,探寻如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悠悠千载岁月。张载和他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闪耀中华文明灿烂长河。

  张载(1020—1077),字子厚,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宗师,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因晚年在家乡设馆讲学,故世称“横渠先生”。

  张载祖籍河南大梁(今开封)。北宋景祐二年(1035),张载父亲张迪病逝。年少的张载和弟弟张戬、母亲陆氏,护送父亲灵柩,离开四川涪州(今重庆涪陵),返回大梁。然而,路途遥远,开销较大,一家人才走出斜谷,就用尽了身上的盘缠。这时,又闻前方发生战乱,张载家人决定将张载父亲安葬于横渠镇南8公里的大振谷迷狐岭上。从此,张载便在眉县安家,入横渠镇崇寿院读书。

▲高9米多的张载手植柏,穿越古今,见证历史

  张载生活的时代,正值西夏鼎盛之际,北宋西部边境经常受其侵扰。青年张载喜好兵法,立志从军,希望能够抗敌报国,建功立业。21岁时,张载写成《边议九条》,向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在延安军府衙内,范仲淹召见了这位儒生。看到张载,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认为张载如果认真做学问,一定可成大器,所以劝他:“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意思是你本是一儒生,好好读书才是本业,何必要于志于兵呢?范仲淹还建议他研究儒学经典《中庸》。

  从研读《中庸》开始,张载踏上了学术创造的道路。

  北宋嘉祐二年(1057),张载赴大梁应考,时值欧阳修主考,张载进士及第。在候诏待命之际,张载受宰相文彦博之邀,在开封相国寺设虎皮椅讲易。在同程家兄弟的交流中,他发现程颢和程颐对《易经》的见解远比自己精到。

  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但他虚心待人,当感到二程对《易经》的研究超过了自己,便毅然撤掉了虎皮座椅,然后对听讲的人说:“易学之道,吾不如二程。可向他们请教。”

  此后,他先后任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等职。不管在何处任职,他都办事认真,政令严明,推行德政,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

  51岁时,因对王安石新政有看法,张载辞官回到横渠镇,依靠家中薄田生活,在崇寿院讲学著书。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著作,总结自己的学术思想。为了践行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与学生们买了很多土地,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实践。如今,在横渠镇崖下村、扶风午井镇、长安子午镇仍保存着遗迹,流传着“横渠八水验井田”的故事。

  北宋熙宁十年(1077),58岁的张载再次入朝为官,任同知太常礼院职。因支持推行复古婚冠丧祭之礼未果,又借病辞官回家。当年冬天行至临潼驿馆,与世长辞。

  据史料记载,张载去世后,家人无钱为其置办棺木。家中箱柜打开后,也唯有书籍,最后学生筹资,将其遗体运回眉县,安葬于大振谷迷狐岭上。

  张载一生忧国忧民,鞠躬尽瘁,著书立说,终身清贫。

▲张载后裔张世敏展示记述关学的相关文物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张载的精神遗产中,这四句名言被广为传诵,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冯友兰称其为“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体现了张载伟大的理想、抱负和价值观。张载主张一切有社会担当和有责任心的志士仁人,都应顺应宇宙万事万物的要求,自觉肩负起为社会确立精神方向和价值系统的历史使命。在张载看来,“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人者,天地之心也”,人为天地所立之心,就是“立天理”之心,立仁爱之心。这是“横渠四句”的核心。

  “为生民立命”,是张载要为民众提供做人的基本准则、精神方向和价值目标。“生民”指民众。“立命”即“立道”。张载把引导民众确立正确的生活准则和精神方向作为其奋斗的目标,以帮助他人安身立命,确立起生命的意义。在这里,张载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人们寻找一个精神的家园,使之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为生民立命”体现了张载崇高的精神追求。

  “为往圣继绝学”,“往圣”,指历史上的圣人;“绝学”,指历史上受异端思想冲击而被中断了的儒家传统。张载以崇高的使命意识和无畏的担当精神,承载起传承和弘扬儒家绝学道统的历史使命,建立起新儒学体系。“为往圣继绝学”既体现了张载的学术使命,也彰显了张载的精神境界,同时也为此后理学的发展指明了精神的方向。

  张载“立心”“立命”“继绝”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终极的社会理想——为万世开太平。“太平”“大同”等观念,是周公、孔子以来的理想社会状态。张载认为,通过施行“仁政”和“礼治”,可以实现“足民”“均平”的社会诉求,天下就会长治久安。

  张载以更宽广深远的视野,把这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推之于“万世”,以为人类谋求永久安定、太平、祥和的社会愿景,这种胸襟和气度,是和张载对儒家境界的深刻了悟、对儒家情怀的深切体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总之,张载的“四为”句,涉及士人对民众生活原则、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张载宽广的胸襟与博大的情怀,展示了士人对人类崇高理想的向往和孜孜以求,也彰显了关学学人的文化精神,故一直以来为历代士人特别是关学学人所尊奉。

  在张载祠内,矗立着两块分别刻着《东铭》和《西铭》(又名《订顽》)的石碑。《西铭》取自《正蒙·乾称篇》,是张载思想的灵魂和精神标识。

  著名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也就是被后人概括的“民胞物与”思想就出自《西铭》:“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说:“天是我的父亲,地是我的母亲,人都是天地所生,禀受天地之气而成性,其在宇宙间是很渺小的,和万物一样生存于天地之间。天下的人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天地间的人和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所以,我们对他人应像兄弟一样去对待,对万物也应像对人一样去关爱。”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蕴含着建立在天人一体、万物同根基础上的博爱精神,倡导了仁爱忠孝的伦理情怀,这也是《西铭》的核心精神。这就要求在社会伦理层面,每个人都应该尊老慈幼,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都要发挥人道主义精神,将那些“疲癃、残疾、惸独、鳏寡”者视为自己的兄弟给予同情和爱护。

  历史上,“民胞物与”激励着仁人志士救国家于危难、拯生民于涂炭。在今天,它仍旧启示我们以天下为己任、关怀社会、关注民生,自觉肩负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张载的一生,就是“民胞物与”精神的真实体现。

  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岐州(今岐山县)大旱致灾,导致庄稼严重歉收。张载听说后,每次吃饭时,对着饭菜都无法下咽,同情饥饿百姓。他希望官员应像爱护自己和对待朋友一样,关心百姓和世间生灵万物。

  此外,在《西铭》中,张载还指导我们应该坚守一种积极进取和乐天安命的生活态度。他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处于富贵的境况,虽可安乐享福,但千万不要骄横,要知道这是天地对你的关爱和眷顾;如果一个人处在贫贱的境遇,虽有困苦忧愁,但也不要绝望,应该将其视为天地对你的锻炼和考验,鲜明地体现了张载既积极又超脱的人生态度。后人常用“贫贱忧戚,玉汝于成”来概括这个意思。

  在张载的一生中,曾两次被荐入京,但当发现政治理想难以实现时,他毅然辞官,回归乡里,教授弟子。

  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一大批关学学人。正如我国著名思想史家张岂之所言,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学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体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是中国人的精神。

▲贾平凹作

关学思想的价值

  软实力这个概念主要是针对国家政治的顶层设计而言的,指相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与军事等传统硬实力而言,将来国际竞争的核心焦点会集中体现在价值观、文化与国民凝聚力等集中体现软实力的方面。作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提升自身影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新引擎的文化软实力,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战略中日益受到格外重视,这与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自信与实力是相统一的。

  习总书记在孔子诞辰2565周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开幕会上强调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而关学思想作为陕西的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方面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关学作为陕西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陕西要想在全国各省软实力竞争排名中凸显优势,惟有从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着手,那就是关学。关学的历史与其 在古时的影响力自不必说,想当初的“濂洛关闽”各据一方各成一派,影响颇巨,而今,专家学者从省内到国际,研究关学的也越来越多,且已经积累了一定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如陈俊民、赵馥洁、赵吉慧、林乐昌、李连源、刘学智、王美凤等,他们对关学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借助国际学术论坛将关学进一步发扬光大。所以,关学思想无疑应该成为陕西发挥区域文化比较有优势的独特文化资源,在提升陕西区域文化软实力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借机提升作为陕西地域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传承力、传播力与创新力,塑造陕西在全国独一无二的地方新形象。

  关学思想作为特征鲜明的地域文化,要古为今用,作为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新时代引擎,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像关学儒者们所倡导的那样,从日常微小行为涵养带动辐射周围的人与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落细、落小、落实,从而进一步提升、增强陕西文化软实力。

  关学思想是涵养陕西精神的活水源头。“陕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弘扬以“爱国守信、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为内容的陕西精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涵养这个地方的人文精神。陕西地处中国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块古老的土地曾孕育了十几个朝代的建都史,有着相当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积淀,这一 切都是陕西人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中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可谓是风调雨顺、田肥土沃,也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关中人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 而息,遵循着仓廩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崇礼贵德的生活,日复一日长此以往,养成了关中人特有的耿直豪迈、深沉质朴的性格,这厚重的历史 文化积淀已经成为陕西人的灵魂。

  其实,陕西精神就是陕西的历史文化传承、思想精神积淀、社会风气与价值观念的提炼总结,它与关学思想淑世担道、崇德求实的精髓一脉相承。今天,陕西精神以实践形态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陕西人奋进前行的旗帜,助推提升陕西的整体文化软实力,则依然离不开陕西优秀传统文化关学思想的涵养,它是陕西精神在新的时代具 有生命力的活水源头,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陕西精神的地域特征,为实现“三强一富一美”的陕西梦树立文化路标,发挥其在陕西全面建设西部强省进程中的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

▲关学大儒牛兆濂

关学思想的实践

  首先,关学的地缘特征决定了它的唯一性,因此传承与弘扬关学在提升陕西软实力中有绝对竞争优势,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就西安而言,有专家认为西安是总体领先、单项卓越,突出表现在文化和教育等指标上。西安的软实力与国内外同类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较突出的一点就是西安“城市文化个性”不鲜明。如果说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大明宫遗址公园等这些园林建筑是将陕西历史文化遗迹与现代园林建设完美结合的典范,那么从历史来讲只是止于盛唐,而宋以后唯独可以彰显古城个性的应该就是文化精神——关学,生于斯而举国扬名,关学滋养了三秦大地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统,推动着关中不断地进步。这种地缘特征也决定了它的唯一性,是陕西独有的、不可模仿的、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显示出陕西最突出的文化价值优势。

  目前,我国地域性的学术研究,如四川的“蜀学"、湖南的“湘学”、安徽的“徽学"研究等,亦是方滋未艾。相比之下,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关学却乏人问津,大多数陕西人对此知之甚少,关学的研究目前还仅限于高校和部分学术机构。因此,关学精神应该成为陕西在提升城市软实力方面的绝对竞争优势,政府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牛兆濂的曾孙牛锐从2008年开始振兴芸阁书院,这是他在蓝田县重修的芸阁书院

▲眉县张载祠的外墙上,一幅幅壁画记录着张载的生平

▲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院成立

  其次,关学一直崇德为首的理念,正是当前陕西精神文明建设所需要的历史文化沃土。当前陕西周边的一些关学属地已经意识到了这种重要意义和作用,并借助政府的力量 恢复重振所在地的关学学风及其精神,如眉县重新修建张载的横渠书院,周至的李二曲研究会,蓝田的芸阁书院等,这样做不仅可以调动广大市民参与支持当地文化建设,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提升民众对陕西的文化认同感、精神归属感,也有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素养、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风尚,促进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同时,要积极发挥关中书院在关学重地——西安的引领与辐射作用。

  关中书院,位于陕西首府西安钟楼附近(书院门),是由被世人誉为“关西夫子”的关学大儒明朝御史西安人冯从吾创建。当时东林书院使“东南讲学之盛遂甲天下”。而在西北地区,关中书院就是陕西明清两朝时期的最高学府。书院求学者最多达及数千人,成为当时西北地区影响重大的一个讲学中心和学术传播机构。关中书院在历史发展中兴衰沉浮、几经波折,清末改建成为陕西省师范大学堂,是当时西北五省的最高学府,至民国时期改为省立师范学校直到解放。

  关中书院历经百年的办学历程,人才辈出、桃李争辉。明清两代著名的学者如冯从吾、吕梢、柏景伟、刘古愚、牛梦周等曾在这里讲学布道。就读于此的名人难以计数:韩城人王杰,为清王朝开国后陕西的首个状元;蒲城人王鼎,追随林则徐为国尽忠;晚清康有为公车上书之时,陕西籍响应参加此项活动者多达数十人,其中大多数人都曾就读于关中书院。数百年来,关中书院始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接力相承。

  书院门,今天已经成为陕西旅游胜地之一,其名称即源于关中书院。钟灵毓秀,名师高徒,本该学脉绵延、薪火不断、代有传人。但这里的师生对关中书院的历史知之寥寥,只有门口冯从吾的石雕像和“关中书院”石刻字仿佛还在向世人诉说昔日此处的辉煌。

  当举国在讲国学、弘扬传统文化、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之际,我们可以依托关中书院这块牌子、这片圣地、这方文化沃土,传承关学精神古为今用,这将成为提升发展陕西为文化大省、教育大省的一个重要选择路径。

  同时,又可作为旅游资源吸引海内外游客,进而拓展陕西的国际文化交流。再者,借鉴国内南方一些书院的做法,如湖南岳麓书院,书院既是教学之所,又是传承国学之地,也是旅游名胜。

  最后,关学要由象牙塔里的“关”学走向寻常百姓家成为秦人尽知的显学,走出深闺“接地气”,更好地服务于群众,因此,关学要通过进课堂、进主媒等方式介入大众教育。

  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弘扬关学。

  一方面,关学要走进课堂。关学可以作为陕西所有学校必选的校本教材,按照小学启蒙记诵、中学研习知道、大学体味实践的思路,循序渐进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关学 的普及教育,由学生到家长、家庭进而辐射影响社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另外,在陕就读的外籍学生还可以将关学的影响带到省外,从而扩大关学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关学还应该通过主流媒体平台和公益活动事业等广为宣传。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公众介绍关学,通过开辟专栏、人物访谈、经典回放、专家解读、动漫影视等方式, 也可利用图书馆等文化公益事业单位定期举办相关讲座等形式,诠释关学经典,让更多公众了解知晓关学,择其精华古为今用,扩大关学思想的影响, 做到让秦人尽知关学就像国人皆知儒学一样,从而发挥其在当代对社会繁荣稳定、提高民众道德素质的作用,不断增强老百姓对陕西文化的认同感和精神归宿感。

  参考文献

  1. 路克利.哈佛教授约瑟夫•奈:“丽媛Style”就是中国 软实力[N].环球时报,2014-12-22.

  2.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M].刘北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 陈俊民.三教融合与中西会通:中国哲学及其方法论探微[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宋]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5.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9-25.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 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岀版社,1995.

  7. 夜英.陕西精神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N].陕西日报,2012-10-16.

  8. 樊树志.晚明史:上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9. 贺文华.论关学思想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的现实路径[N].中北大学学报, 2017.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版权声明:
* 本站所提供的资源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可能受版权保护。
* 虽然您可以找到这些图像,但除了可以在网页上查看或下载之外,我们并未授权您将这些图像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 因此,如果您需要使用本站所提供的图像,我们建议您先与原作者联系并征求同意。
* 本站所有的资源均为免费自由下载,目的是让大家学习和交流。
* 由于收集过程中几经转载,所以很多作品的原作者不详。
* 如果本站的资源使用了您的作品,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的注明。
* 如果您不愿在本站展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 由于将本站资源用于商业用途而引起的纠纷,本站不负任何责任。
 
 
 
金牌栏目推荐  
提供给学校和家庭,
专业可信赖的教育教养解决方案。
谈治校之道,
论教育改革。
致力与准新人建立沟通平台,
及提供最全面的结婚信息。
 
 
 
寻求报道
联系我们
公众号

扫一扫
及时获取新闻资讯

新闻热线
134-8810-4732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  内容合作  |  商务合作  |  合作媒体矩阵  |  联系方式
陕公安备案号61010402000088
陕ICP备15011396号-4
Copyright © 2010-2024 www.iyouth.com.cn 陕西青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