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中国有名的茶乡巴山怀中的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有一位被当地茶农称为“茶姑”的年轻姑娘,从西乡县杨河镇供桥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带着美好的梦想考入安徽农业大学制茶专业,经过四年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后,先后被福建、浙江一带经营茶叶的公司看中,并邀请其加盟公司共谋发展。正在这位“茶姑”于他乡干的风生水起之时,国家的扶贫工作开始了,在一次与父亲的电话通话中,听到了父亲谈到家乡种茶人的艰辛,她整整一夜耿耿难眠,在失眠的那个晚上,家乡的茶山和春光一一从她眼前掠过,小时候勤工俭学于山上采茶的情景,使她泪水长流,当年报考专业时,老师的“为了家乡未来发展”的话语一遍遍在她耳边回响,思忖数日之后,他与爱人商量,决定放弃南方的事业,回到家乡的茶山上,帮助父老乡亲提高种茶收益,使哪些守着茶园还挣扎在贫困线的茶农摆脱贫困,走上以茶脱贫致富之路。经过三年的苦苦努力,她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不但领着乡亲科学管理茶园,还办起了茶叶加工厂,利用当地有名的中药村香椽研发出了新的茶品,不但得到行业专家的好评,且获得国家专利,受到消费者的垂青,使茶农的收益不但提高。
2022年正月十三日,美丽的春光刚刚莅临巴山之时,在《西乡月报》主编毛艳的邀约下,西安资深媒体人、作家李虎山前往西乡县白龙塘镇刘家院村对“茶姑”谢珊进行了专题采访,从中,读者可以领悟到一个年轻姑娘对家乡山水和种茶人的情感以及对乡村振兴所付出的努力。我们在想,如果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多一些像谢珊一样的年轻人,放弃城市生活,回归厚实的黄土地,那样,国家推行的乡村振兴的步伐必然会快一些。
沿着初心追踪理想
毛艳:谢经理,李老师听我说了你回乡创业的事迹后,非常感兴趣,专程从西安到西乡来了解你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家乡带领茶农创办茶叶加工厂的事,请你谈谈这些年你都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放弃城市生活和好的工作环境,想到回乡创业呢?我想问你,当初为什么选择学茶业专业,是否与咱们西乡盛产茶叶有关?是否与父辈们生活有关?你的家庭背景是一种什么情况?
谢珊:谢谢毛主编的推荐,也感谢李老师冒着严寒,翻赿秦岭,从关中到陕南来,为了我的事,跑这么远的路,实在是感激不尽。
李虎山:毛主编去年给我说起你,她说你是西乡一个难得的人才,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放弃南方已有成就的事业,回到家乡,帮助农民改良茶场,克服困难创办茶叶加工厂,使茶农收入提高,我听后非常感动,想听听你故事。在西安,我接触许多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对人生、工作、生活的选择很迷茫。
谢珊:是的,都有关系,当年上大学选择专业时,的确与我们西乡盛产茶有关系。我们家在杨河镇拱桥村巴山脚下,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小时家里特别困难,在我上小学二年级时,父亲就出门去南方打工,母亲一个人在家照顾我、弟弟和奶奶,田地里的农活全靠母亲一个人做,母亲年轻时腰部受过伤,她虽然竭尽全力想为家里增加收入,但终究心有余而力不足。我记得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一家生活开支全靠父亲在外务工那点微薄收入度日。那时候,我最怕的就是学校要求交资料费,每到此时,母亲就得出去借钱。所以,上小学初中时,我非常珍惜每学期勤工俭学的日子,在那些日子里,自己可以通过和同学一起去茶园采茶、帮人插秧苗赚点钱,我的想法是,我有了钱,就能减轻家里负担,就能让母亲少出去向别人借钱。
毛艳:你小的时候接触过茶叶吗?对种茶人了解吗?
谢珊:接触过,毕竟生长在产茶区嘛。我记得,第一次采茶时,我只有10岁左右,当我的手触摸到茶叶时,幼小的心灵就感受到震撼,那是我上小学三年级的事。那天我准备帮别人家采茶,清晨准备出发时,我信誓旦旦地对母亲说,妈,你放心,我今天至少要采3斤。母亲微笑着对我说,不要把话说的太早了,你采后就知道了采茶有多难。我不相信母亲的话,对她说不就是将茶树上的叶子摘下来吗,我不信一天连3斤都采不到。母亲亲昵帮我梳理着头发说,我的乖女儿,采茶不是打猪草,人家有严格要求的,你去了就知道了,好好听人家给你讲的要求,妈等着你的好消息。我兴奋的带着母亲给我准备的干粮就出发了。到了距家不远的徐家沟茶园时,我特别兴奋,看着头上的蓝天白云和眼前明媚春光下满树的嫩芽,感觉自己肯定不止采3斤了,至少应该是五六斤。也许是因为初次采茶没有经验,远远看着有很多嫩芽可以采,但下手后那些嫩芽似乎又都不见了,采这棵树时眼睛就已经瞅向了另一棵树,总觉得茶青在跟自己捉迷藏,于是就东采采西采采,从早上到下午,我基本上跑遍了整片茶园,中午那会儿又特别热,后来干粮也吃完了,自己还被晒得口干舌燥,但自己还是没忘记自己的小目标,一直坚持到太阳落山,茶园里已经有些看不太清楚了,才跟着其他采茶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一起把茶青送到茶厂去。
我清楚记得,那天采茶的工费是一元一斤,而我整整采了天,一过秤,还不足三两。茶厂老板觉得我累了一天挺可怜的,给我了三毛钱。回去后我哭着告诉了母亲的收获,母亲安慰我说,还不错,最起码把干粮钱赚回去了。哭过之后,白天采茶的情景又在我脑子里浮现。追忆看着那些采茶人疲惫的脸,看着自己手中的三毛钱,我的心里五味杂陈,原以为采茶是一件很轻松快乐的事,却曾想如此艰难,当时我就萌生一种想法,等自己长大后,一定要研制一种采茶机器,想办法让大家轻轻松松都能将茶叶采下来。当时只是一时稚气,却为我之后的高考志愿埋下了伏笔。
为了家乡 远赴异乡
李虎山:是呀,每个人的理想也许都和年少时的经历有关,你可真是应了古人话,少年自负凌云笔,没有想到一次难忘采茶,确定了你的人生目标。
毛艳:为了那次难忘的记忆,就决定一定要学习与茶叶有关的知识了?
谢珊:我高中是在西乡一中就读的,那是我们西乡最好的学校。2005年我参加高考,那时还是估分填志愿,报志愿时,我选择了几个当时比较热门的专业,同时也关注到比较冷门的茶学专业,自己拿不定主意,就找到班主任方老师,方老师就建议我选择茶学专业,他说:“你看,咱们的家乡盛产茶叶,未来你若学有所成,也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带回家乡,为家乡做点贡献,那不是就是人生的大事嘛。”老师的一句话,使我想起了自己第一次采茶的经历,就当即决定选择茶学专业,并且选择了茶学专业最好的“安徽农业大学”。
李虎山:在大学学了哪些与茶有关的知识,遇到哪些困难呢?
谢珊:安徽农业大学的茶学专业,涵盖了茶树育种、栽培、茶园管理、茶叶加工与贸易、茶叶深加工与利用以及茶艺、茶史、茶文化等多方面内容,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专业课程,但我个人对制茶学更感兴趣,大三制茶学课程实习时,我被分到了浙江更香茶叶公司,当时我们每天都是入毛峰生产车间三班轮倒,进行实际操作。为了学到更多的制茶知识,我常常利用下班时间跑去名优茶车间跟师傅们学习龙井的手工制法和机械制法,还有当地名茶“武阳春雨”(与汉中仙毫加工工艺类似)的加工工艺,后来因为我实习期间的表现好,企业负责人金总就直接邀请我毕业后去更香茶业工作,我也因此获得了大三暑假去“广西横县更香茉莉花茶加工基地”实习机会,从而积累了一些茉莉花茶加工经验,这些经验对我非常重要,回到家乡,我为什么第一个想到要创办茶叶加工厂,就是想用在外边学到的先进制茶技术,为家乡的茶农服务。
放弃都市繁华 回归家乡创业
毛艳:大学毕业后,已经在杭州等地工作了,为什么又要选择回到家乡?
谢珊: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期间我申请了助学贷款,也利用课余时间多做了几份兼职,虽然减轻了一些家庭负担,在我读大三时,弟弟也考上了大学,父母的经济压力就更大了。所以大三时我决定放弃考研的机会,想毕业后早点工作,挣钱供弟弟上学,减轻父母的负担。当时也为自己做了自主创业的规划,因此,我毕业后就直接进了浙江更香茶业工作。在更香工作期间,跟着胡厂长和戴厂长他们积累了不少制茶、茶叶审评方面的经验,后来在还清自己的助学贷款并积累了一部分资金后,2010年我向公司提出了辞职,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但第一次创业因为资金问题加之经验不足,很快就夭折了,中途我也曾怀揣梦想回到家乡,但发现当时的自己还不具备立足家乡的能力,自己好不容易攒的第一笔资金,很快就消耗殆尽,现实所迫又外出工作了几年,之后辗转去过陕北,广东等地,经营过茶楼,开过茶饮店,本打算定居广东,但考虑到父母年事已高,再者家里和弟弟一再鼓励我们返乡,就与丈夫决定了回到家乡。
其实,当时我是怯懦的,因为毕业后自己也折腾了两次创业,都没有什么明显的成绩,再者那时自己也已结婚生子,似乎当初那个意气风发一心想要闯出一番天地的自己已经不存在了,同时,对于那时的自己来说,家乡更比异乡让人觉得陌生,若选择回乡的话,一切都得从零开始,而更难的是不知道在家乡那样的小县城,一切从何开始。那时我爱人却是异常的勇敢,他对我说,大学期间,你不是一直都说,你之所以喜欢制茶学,就是想把自己所学的技术带回家乡去,让茶农们赚到更多的钱吗?虽然咱们经历了几次失败,但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呀,这两年咱们家乡刚好又特别重视茶叶发展,你会制茶,我会销售,现在回去刚刚好,我们可以实现我们的梦想,也方便照顾父母,最重要的是未来我们还需要给孩子做个好榜样…”,也就是在他的鼓励下,我豁然开朗,明确了回乡后的发展方向。坚定了返乡创业的决心。听了爱人的建议,我当时还在想,男人和女人不一样,男人恋家乡的成分比女人高,女人可能身上背了个嫁字,容易随遇而安。
李虎山:回来创业后,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大吗?遇到那些困难,如何克服的?
谢珊:2016年我跟爱人先后回到家乡,我先带着孩子回来,他稳定的收入可以作为家庭过渡时期的后援。但回到家乡后我并没有立即投身于茶叶事业,而是先在县城找了份工作,以此来应对自己刚回到家乡的诸多不适应,再是给自己一个重新认识家乡的机会,毕竟在上学的哪些年,自己也从未对家乡有过详细的了解,而彼时的家乡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我的计划是先开一家茶叶店,借用别人的茶厂制茶来销售,等积累到资金和客源后,再建自己的茶厂,所以一旦有空闲的时候,我就在县城里面寻找可以开店的地方,经过了大概半年的准备,于2017年9月,在梅苑路36号开办了茶叶店,取名“西小仙茶生活馆”,同时注册了我们的第一个商标“西小仙”。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在我们开店后的第二年春天,县里举办了“西乡县手工制茶大赛”,当时参加比赛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可能因为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人们又听说我是安徽农大茶学专业毕业的,所以颇备受关注,就在决赛结束当天,时任白龙镇武装部长的程兴华找到我对我说,白龙镇刘院村一直缺一个茶厂,当地的茶农种了茶却卖不出去,问我们有没有意愿去刘院村建个茶厂助力产业脱贫的想法。我听后对他说,可以先去了解一下。
第三天,程部长将我们带到了刘院村。在山上转了一圈,与几个种茶的老人简单座谈了一下,我竟然被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所吸引,虽然当地的茶园因交通不便经营不善,但依我对产茶地域的了解,望四面青翠的高山我在想,这样没有一丝污染的环境,长出来的茶叶,一定会受到人们喜爱,尤其是它属于望江山腹地,土壤矿物质含量极其丰富,多数茶园海拔较高,常年被云雾环绕。我当时就感叹说,这是被人遗忘的一个宝藏茶区,如果在这里发展茶叶,一定会有前景。
毛艳:看了刘家院的山水,你就决定要在这里创业了?
谢珊:当时是心动,还没有行动,感觉这地方似乎就是自己想要找的那个理想之地。经过几次创业的失败,多少有点怕,虽顺当时在县城开办茶叶店,但毕竟我们刚刚返回家乡,一切都得从头开始,需要积累人脉,需要宣传自己的品牌,需要去跟那些已经做了几十年茶叶生意的同行们竞争,开店已是不易,如果再建厂,资金在哪里?可看了那方山水之后,又不想错失哪样的机会,当时还真的没有想到要在哪里建厂?白龙塘镇领导知道我的担忧后,多次找我谈,他们给我讲政策,为我们争取了政策上的扶持,最终争取到15万元的设备补贴,还帮我们争取了大学生创业贷款,利用他们的资源帮我们进行品牌宣传,之后我们就下定决心在白龙塘镇刘院村建茶叶加工厂,2018年9月加工厂建成,2019年投入生产,一直到现在。
酿自我之苦 解众人之困
李虎山:回到家乡5年,有了哪些收获和成就,改变了什么?
谢珊:自2016年从南方回到家乡整整5年了,回顾这5年的经历,我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苦后回甘,如茶这般。”5年来,因建茶厂投入较大,我们的债务压力很重,加之两个小孩无人带,一路走来真的很辛苦。最大的收获便是我们在刘院村的茶农身上一次又一次看到了希望。
在我们没有建厂前,刘院村的鲜茶叶,都是被小商贩运到其他区域去出售,商贩出的价格很低廉,不论好坏常常都是“一口价”,由于交通不便,茶农面对商贩压级压价也没有办法,像任人宰割的羔羊。我们的加工厂投入使用后,我的第一个想法就,要改变这种状况,要让茶农受益,我给大家制定了统一收购标准,鲜叶按等级分类。在日常工作中,无论到哪里,我见缝插针,给茶农们讲解采摘要素,有时深入田间地头、农舍,就是在路途中,也给大家讲如何采摘好的茶叶。经过我不断讲解,大家突然发现,原来是自己在采摘时没有采用科学方法,我的讲解是许多人觉得种茶还是可以赚到钱的。好在茶农都特别配合,采摘水平逐步提高。
记得2020年春茶快结束的时候,那天鲜叶收购已经接近尾声了,刘院村一组李家山茶园的韩世银家才把鲜叶送到茶厂,当天跟韩世银一起来的还有他父亲韩福德,当我给他们验收完鲜叶,把钱递给他们时,我说平时都没怎么看到叔叔下来送鲜叶。韩福德老人很开心地说,女子呀,我今天是专门下山来看你的,今年人们都说咱们这个厂建的好,尤其是厂里那个姓谢姑娘,不但收叶子公正公平,还给大家提高了茶价。我告诉你呀,姑娘,种了几十年茶,这两年可算是看到点希望了,去年我差点就要把茶树挖了呢,因为种茶不但没有盈利,还要付出那么多功夫。现在好,听说你们来了,我一直就想下来看看你哩,今天一看,这么年轻,不亏是大学生哩,真是为我们李家山人造福了,以后你说咋采就咋采,我们都听你滴……
毛艳:那一刻你一定很激动吧,有时也许被人理解比给你什么礼物还要金贵?
谢珊:是呀,那一瞬间,我的心扑扑狂跳,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老人的话很普通,但温暖了我的心。我在想,这不就是我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家乡要的效果吗?听了老人的话,连日制茶带来的疲惫在一瞬间消逝了。我再次抬头详细地看着老人对他说,叔,咱们都是相互的,你们把茶园管得好,采工得法了,质量提高了,咱们的鲜叶品质上去了,我再尽我所能把茶制好,买个好价钱,自然又能给你们的鲜叶一个好价钱,等哪天你们觉得你们赚钱了,我们也就赚钱了。
李虎山:这种让你感动的事情应该很多吧?
谢珊:是的。就像今天咱们去山上的杨培华家,杨叔叔是刘院村第一个承包茶场的人。1975年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后,承包了村集体茶场,当时经营了周边近千亩茶园,1986年杨叔叔还听过国家有名的茶专家陈椽教授在西乡的讲课,但因为交通不便加之当时制茶工艺落后,杨叔叔的茶场没能有效地经营下去。
第一次程部长将杨叔叔介绍给我时,告诉我杨叔叔对刘院村的茶叶发展最了解,他家的茶园打理的最好。后来杨叔就跟我们讲述了刘院村茶叶发展现状以及他过去的创业史。我问他这些年茶园收入怎么样,他感叹了一句说,做了40多年茶叶,没想到将自己做成了贫困户。我看着他家墙上贴着的贫困户档案卡,一阵心酸。经营了40年的茶园,却成了依靠政府扶持的贫困户,这无论如何让我想不通。也许是处于对前辈经历的惋惜,是同行间的惺惺相惜,我安慰他说,没关系,现在我们来了,以后咱们一起努力,再把这一片茶区做大做强,很快,你家的贫困帽子就会摘掉了。正是这些种茶人的经历和他们遇到的困惑,使我的心灵一次次次震憾,经过情感的洗礼,坚定了自己的信心,拥有了克服困难的决心。后来我们用行动慢慢践行当初的许诺。这才仅仅3年,据杨叔叔说,他之前每年茶园的收入在3000元左右,2021年,他的春茶有了4万元收入,这还不算由于采茶人手缺没有采完的青茶。
我想2022年,我们和镇政府会想办法,增加采摘人员,那样的话,杨叔叔和其他茶农的收入肯定要超过去年。今年春节前,我们去慰问茶厂边一位老人,碰见杨叔叔,他说准备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叫回来,把他的制茶手艺传给儿子,让儿子把家里那片茶园经营好,肯定比去外面打工强,还能能带孩子和照成家。
用善意帮人 送乡村温暖
毛艳:听白龙塘人说,你到这儿后,除了在收茶上帮助了许多茶农,还做了不少善事?
谢珊:其实,用土话说,我们和茶农是串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我们要发展离不开他们,他们想致富,我们就给他们做后盾,我也是农村生长起来的人,看到许多人困难的人,不忍心不帮他们。
每年到采春茶的时候,总能在茶园里看到一位瘦弱的老人,拄着竹棍在茶园里采茶,她是贫困户赵顺军的母亲。84岁的老人,站在我面前只有我8岁女儿那么高,老人的一条腿在年轻时放牛摔断了落下了残疾,她每次去茶园都要走好久,有时候站不住,就跪在地里采茶,老人有个儿子去洋县干活时遇上了车祸,勉强救过来也是一身病,平时还要老人照顾。这几年,我隔三差五会给他们送些肉食营养品什么的,每次送去老人都要推辞好久才勉强接受,总想为他们做些什么却又无能为力,所以我就只好在每次收他们家鲜叶时以正常价三倍的价格付钱给他们。而老人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姑娘呀,你就是天人呀,老天爷可怜我没有女,就给我送一个来,老天爷一定会保佑你们都好好的。
每每听到这些,每每看到以往杂草丛生的茶园常年有人耕作,我就觉得这几年背的债,熬得夜,流的泪,披星戴月走的山路,都值了!我常想,这就不自己选择回到家乡想做的事吗?浓浓的乡情像一支无形的催化剂,时时催生着我的梦想,给我无限力量和信心,你说我不努力,何以对得起哪些纯朴善良的人,哪些希望我带给他们希望的乡亲。这种真挚的情感你在城市是找不到也遇不到的呀。
开发新茶品 打造新希望
李虎山:听毛主编说你用当地名贵的中药才香橼研制了新茶品,还获得了国家专利,目前市场反应如何?
谢珊:是的,我回来后,根据当地资源,的确研制了一些新茶,目前已经被市场认可,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
2018年,因参加“西乡首届手工制茶大赛”,被家乡的父老乡亲关注,获得了创业信心和建厂的契机,2021年,我们生产的红茶荣获了“西乡红茶金奖”,这为我们的品牌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县里举办的一些高峰论坛以及组织的培训活动,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我们刚建厂时,大家建议我们以生产绿茶为主,但我坚持茶叶的适制性,因为在近几年的生产销售过程中,我发现刘院村的鲜叶更适合制红茶,所制红茶,汤色金黄中透出红亮,香甜中透着花香,滋味鲜甜醇厚,回味悠长。而我制红茶的另一个原因是想尽可能的提高茶园的利用率,延长采摘周期,增加茶农的收益。因为名优绿茶大多以清明前最占优势,大多茶园在春茶采完之后就基本结束了一年的茶季,而红茶可有效地加大夏秋茶的利用率,这样,通过茶类的增加,就可以提高茶园的利用率,为茶农增加收入。
红茶研制成功生产出来后,我又开始焦虑红茶的销路,毕竟单纯的红茶还是太普通了,尤其在我们的品牌没有影响力的时候。正在我焦虑时,白龙塘镇党委书记胡奎同志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新路。他说,白龙塘镇正在打造万亩香橼之乡,香橼又是药食同源的佳品,你们为何不试着把香橼与茶叶结合起来呢?说不定可以走出一条新路来,打造出一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茶品。”听了胡书记的提示后,我当即查阅了一些与香橼有关的资料,经过研究,原来香橼属于药食同源的植物,在中药里,它是“疏肝理气之最”,具有宽胸化痰,除湿和中作用。而红茶属于全发酵茶,口感香甜醇正,同时又具备茶叶提神醒脑、消食解腻、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等功效,二者的结合,可谓是强强联手,即加强了香橼的药用价值,还丰富了红茶的香味和口感,将二者的优势完美的呈现出来。
有了这一理论支撑,2020年,我们申请了香橼茶的发明专利,并成功研制出了陕西第一批香橼茶,注册商标“白龙塘香橼茶”。这两年我们收集了一些品尝者的反馈,大家普遍反映白龙塘香橼茶对于消食化积、解酒化痰具有较为明显的辅助作用,在口感上也有较好的评价,而且深受很多年轻人的喜爱。未来,我有信心以此类产品为导向,加大创新,打造出更多新产品,为西乡茶叶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李虎山:有这么一个问题,我提出来咱们探讨一下。现在人,对于产品过分包装一直有意见,我每年也收到许多陕南朋友送的茶,有时他们用快递寄来,从快递站拿出包裹,是一个大包装,回到家剪去外面快递公司的包装,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设计精美的包装盒,再打开包装,其实盒子里面茶筒里的茶只有那么二三两。我有时在想,朋友花六七百元,送到我手的只有不到半斤茶叶。去年清明节后不几天,北京一个战友说他想喝陕南的青茶,我花了八百元,让一家茶厂给朋友发了明前茶,战友收到茶后,打电话半开玩笑批评我吝啬,说几十年不问我要茶喝,要了一回,只他递了不到半斤茶。我告诉他,半斤也花了八百块。他说他没有想到新茶如此贵。我也知道明前茶相对价格高,但我又在想,这八百元里,有多少是包装费用。还有一位汉中朋友给我送了一盒汉中红茶,漂亮的盒子里是两个蓝色扁圆形瓷罐,罐子却装着实腾腾的茶叶,面对那两个艺术味浓郁的罐子我又在想,这多好,无论茶的价格多高,给人的感觉厂家是务实的,厂家的务实,给我了实惠,我对朋友也有了不一样的感觉。我讲这些的意思你明白吗?
谢珊:李老师真是个细心人,您讲的现象也经常有人给我们反应。现在产品包装的确是个问题,浮夸现象特别严重,我们深有体会,我记得有一年,中央电视台也报道过此类问题,特别对于中秋月饼和端午粽子的包装,国家有关部门有过提倡。而你遇到的问题,我们也遇到过,其实我们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正在探索,请李老师放心,等我们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好方案,我会第一时间告诉你。我们有个计划,就是让消费者真正得到实惠,取掉哪些过分的包装。我们渴望在茶叶包装上探索出新的模式,也希望你们帮我们出主意,同时希望社会上的朋友帮我们想办法,出点子。
毛艳:你不但充分应用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办了加工厂,在很短时间内,还开发了新茶品,真是让人难以置信,哪目前还面临什么困难和问题?
谢珊:其实,对于我们这些初期创业者来说,最大的问题莫过于资金,我曾做过融资计划,想引进投资。后来又觉得对于一个刚刚返乡的创业者来说,在未做出任何成绩前,就算能引入资金,也是对股东的不负责。而做企业最重要的莫过于“诚信”二字。因此,在资金周转方面,除了大学生创业贷款之外,大多数时间我们都是在争取银行贷款。这几年在县政府、镇政府、刘院村两委会和茶农的支持下,各类银行帮了我们不少帮。但银行也有相应的制度,我们刚刚起步,想要快速盈利很难,因为建厂负债太多,目前在银行办贷款有些难度。在日常经营周转时,就不得不使用网络贷款,虽然网络贷款费用较大,但因资金周转不开只能采取此办法。反过来网络贷款过于频繁,又会影响银行贷的授信,就这样我们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资金跟不上,导致很多业务无法得到有效推进。
目前,就希望香橼茶的上市,能为公司开辟一条新路来,渴望其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泉眼”。
希望更多年轻人回归家乡
为乡村振兴做出应有贡献
李虎山:因为你的视野比当地人相对宽阔,你对目前西乡茶叶发展的前景如何看待?
谢珊:“中国最美茶乡”,这是我们西乡一张靓丽的名片,在我返乡创业的这5年,也是西乡茶叶高速发展的阶段,因为茶产业的带动,很多农户实现了脱贫致富,而对于像我这样一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来说,也荣幸地分享到了产业脱贫以及乡村振兴发展带来的红利。
西乡茶叶种植历史悠久,也是我们陕西乃至全国名优绿茶的重要生产基地,汉中仙毫名扬海内外,近些年又有红茶、白茶、黑茶等系列茶,这些品牌不断推广发展,使我们汉中、西乡茶逐渐走上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我想,在政府不断鼓励下,在广大茶农努力下,西乡茶的前景一定会有一个广阔的未来,当然我自己也会为西乡、汉中茶的发展做出贡献。
李虎山:你对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如何看待?你能为乡村振兴做些什么?
谢珊:作为一个从小生长在农村的人,我非常感激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计划”,因为它让我的父辈们的日子越过越美好,绿水青山有人守护,社区环境不断改善,耕作都已成为一种享受,他们的晚年生活越来越丰富。而作为一个返乡创业者,我为自己能够赶上这趟创业顺风车而倍感荣幸,不仅成全了自己回归故土陪伴父母孩子的梦想,还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
在我看来,“万家灯火、人来人往的乡村才是漂泊者幸福的归宿”。很多我们的父辈们呕心沥血、倾尽半生将子女送进大学,想要让他们脱掉农村人的帽子,想让他们去感受大城市的美好。而像我一样在外读了大学的年轻人,大多都选择留在了他乡,或者留在城市,独留父母在故乡,等有了孩子,或是父母也迁去异乡,全家几口人蜗居在几十平米的出租屋内,或是把孩子送回来给父母照料,而老家几代人辛辛苦苦修建的“大楼房”、“小别墅”,常年闲置在哪儿。就如我们茶厂旁边的村子,除了几十位老人之外,就是十几栋楼房,房子里住的不是人而是杂物,有时我看到这种情形心情很复杂。
反过来想,是哪些年轻人不愿意回来吗?并不是,有多少人渴望假期时,可以在美丽的小山村独处一个午后,有多少人常常计划着周末可以带着孩子去田间地头走一走,有多少民宿不是在节假日一房难求?现在的县城和小山村,已经满足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但就如我当年一般,也很想回到父母身边,也向往家乡的一切,但只需问自己一句“回去后能干嘛?拿什么养活自己?”便望而却步了。所以,我认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在于产业振兴,只有产业壮大了,才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乡村的未来和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就业、返乡创业,筑梦乡村。从此,老有所养,幼有所依,万家灯火,诗和远方也是近在咫尺。
而我所能做的,就是“坚守初心,不懈努力,闯出一番天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还在异乡奔波的年轻人证明,家乡可以给你足够的安全感,家乡也可以满足他们所需的幸福感,鼓励他们一起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将青春奉献这个伟大的时代,成为振兴乡村的一员。
作者简介:
李虎山,资深媒体人,作家,西安某杂志执行总编,长篇小说《平安》入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毛艳,女,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乡县文学会会长,《西乡月报》副主编,现就职于西乡县委某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