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 三秦青年 经济 文化 生活 科教 婚嫁 体育 商贸 安全 律师 创业 青联
魅力西咸
 
 
罗新远:礼乐文明与乡村现代化
来源:陕西青年网  作者:罗新远 时间:2022-05-31 阅读: 6928
适逢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劲东风,又借文化自信的张力,《周礼村落》作为一部特色鮮明的田野社会调查的新著和探究乡土中国礼俗社会的拙作,一经出版,承蒙各方厚爱,使课题组始料未及的。

  编者按:中国百村调查是一个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共同合作、携手参与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平台,更是一项长期的、具有非常重要价值的工作。本文根据罗新远教授在2022年5月21日大关中城市智库读书会(第三期)

  分享主题:《周礼村落》的故事——礼乐文明与乡村现代化

  《中国百村调查·周礼村落》是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项目的成果之一。这一成果是罗新远教授带领西北政法大学的20多位学者经过两年多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完成的。其主要观点和内容简要如下:

  样本选取的地域典型性的意义

  《中国百村调查·周礼村落》选取周原大地上的村落作为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的样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周礼村落》是西北地区目前为止唯一作为中国百村调查样本的村落。周原分布在今陕西境内,西起汧河左岸,东濒漆水河,北倚岐山,南至渭河,包括今天风翔、岐山、扶风、武功四县大部分和陈仓区、眉县、乾县、永寿三县一区的小部分。生活在周原大地的村民深受周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世世代代耳濡目染礼乐文明,至今仍然保留着浓郁而独特的周文化特征。对当代周原村落田野调查,对村民的文化心理、身份认同及文化特征的调查,对人们重新认识周代的礼乐文化特征,进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本初形态和精神基因,具有重要价值。

  对费孝通的“礼治”观点的正本溯源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分析中国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时说:乡土社会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多处提到“礼”“礼治”“礼治秩序”“礼俗社会”,并未言明“礼”根源何在?本书试图通过分析周礼的村落社会,探讨礼治文化的的本初根源。周文化是以周礼为要义,周礼乃周公思想的核心,周公思想又以周易为根本。通过对周礼村落深入细致的研究,试图回答费孝通未说明“礼”从何而来?从何而始的问题?《周礼村落》通过田野调查,追根溯源,将费孝通先生之“礼”与“周礼”相联系,将费孝通的“礼治秩序”“礼俗社会”向前延伸了三千年。《周礼村落》展示了周礼村落社会深受周文化熏陶和洗礼,世世代代耳濡目染礼乐文明,养成周原村民“洁静精微”、“恭俭庄敬”的生活态度,对我们认识周文化的礼乐文明特征,进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始形态和精神基因具有重要价值。《周礼村落》一书生动描述了礼乐文化在乡土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和实际功能,这对推进乡村社会研究的深化无疑也有重要启示。

  《周礼村落》研究的两条主线

  《周礼村落》研究的主线有两条;一条是以周礼村落社会周文化的传承为主线;另一条主线是以岐山开展民俗旅游20年多年以来经济社会变迁的历程贯穿始终。《周礼村落》主要研究的是关中西部地区受周文化影响较为深远的周礼村落社会。研究选取关中平原西部的岐山县北郭村和堰河村两个典型村作为周礼村落的原型,辅之以关中地区的百村调查资料进行了对比性的比较研究。

  《周礼村落》的内容结构先以周礼村落概况、周民遗风犹存的文化特色、周礼的嬗变与当代地域文化特征入手,基于周礼的村落的历史沿革分析了村落的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阐述了村落民俗旅游的发展状况和简单介绍了村落的风土人情。其次依托周文化浓郁的遗风叙述了周文化对民俗文化的影响以及周文化的特征与传承。此外对于当代周文化发生的嬗变分析了其背后的文化演变过程和研究了市场经济与文化演变,最后以乡土文化的失落与重建结尾。再从周礼村落民俗旅游业发展主线和周文化传承出发,对周礼村落的经济结构与产业发展、变革社会中的周礼村家庭、周礼村落的社会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者发现了周礼村落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变迁历程和农业经营的新方式,认为村庄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主导产业是村庄开发的根基。研究还分析了家庭结构与模式的变迁及其社会根源,继而论述了家庭互动中的周礼文化辐射及其传承,家庭经营从传统的农业向非农化转型。论述了从同质走向异质的村庄结构,分别从群体结构、组织结构、边界的变化加以叙述,认为要关注的就是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结构变迁中找到社会治理的逻辑与方法。

  沿着民俗旅游的主线,研究者对民俗旅游与村庄管理制度变迁、民俗旅游与土地流转、民俗旅游与劳动力转移、民俗旅游与社会事业发展、民俗旅游带动下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研究和实地调查。研究者先从民俗旅游开发前的村庄管理制度入手寻找契机,对村民自治中的农民政治参与问题进行了研究。还分别从土地流转与乡村民俗旅游、土地资源利用特征及制度变迁、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对土地利用影响及民俗旅游业发展与土地流转供求均衡关系四方面描述分析了周礼村落的土地流转与民俗旅游业发展。以及着重分析周礼北村劳动力的转移模式即:向外转移、向内转移与内部转移,并指出民俗旅游带动周礼北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障碍。沿着民俗旅游主线还分析了社会事业的变迁。从北郭村的乡村空间样态到周礼村落的人力资本投资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最后研究者发现周礼村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日益完善。最后以各项基础设施要素为线索,从历史的视角再现了周原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和演变,侧面展现了中国西部农村社会生活的演变逻辑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最后研究者对周礼的村落向何处去进行了深入思考。

  周礼村落今日之情状乃是数千年周礼人文化成之结果。如果从文化功能的角度来看,文化包括物质、精神、习惯、风俗、语言、社会组织、制度等方方面面。依此文化的定义,《周礼村落》各章所言都是文化的某一方面。书中每章都是从文化功能的不同角度剖析了周礼村落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因此,可以说,周文化的传承是贯穿《周礼村落》一书的一条主线。

  周礼村落是陕西最早开始民俗旅游的原生态村落。因其开陕西乡村民俗旅游风气之先,有“陕西民俗旅游第一村”的美誉。岐山民俗旅游二十年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溢出效应”,使得陕西的民俗旅游方兴未艾。以周文化为依托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历程是贯穿《周礼村落》一书的另一主线。两条主线一暗一明,交相辉映、相映成趣。

  文化传承、价值引领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冲突、乡村现代化的方向

  《周礼村落》沿着周礼村落对周文化的传承和以周文化遗存为依托的民俗旅游业发展两条主线展开论述,既生动描述了20年来旅游事业的发展历程,更深人揭示了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出现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农耕文化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和冲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周礼村落的深刻影响。该书根据调查资料指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推进,传统文化也受到一定的冲击,周礼村落的文化观念也发生着变化,但由于传统文化在这里积淀较深生命力较强,所以人们能够把由市场经济形成的利益观念和由周文化传承的道德意识结合起来,形成“功”“利”与“德”“礼”相融合的价值观念。这是对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之积极作用的有益探索。

  尽管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对人们原有文化观念产生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利益的诉求,对固有礼仪文明观念产生了解构,导致农村中人情关系淡薄,干任何事都必须付出劳动报酬,从而造成传统的亚细亚生产生活方式的式微。但由于其社会成员仍是由宗亲成员构成,长幼尊卑、邻里守望相助的传统观念并没有被根本性颠覆,而是传统伦理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成为人们的思想观念主流,周礼文化仍血脉延续。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农家乐经济和电商经济日新月异,实体旅游文化蓬勃发展的态势,给广大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推动他们回归传统文化,提高礼仪文明素养。传统文化精华的礼仪文化及其程序文明,已成为乡村旅游文化战略中一种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抵消掉片面追求市场经济效益带给传统礼仪文明的文化冲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周礼村落,既有传承又有变迁的图景。村民将生活方式、经营方式、思维方式与市场经济融合,探索了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现代化应从四个维度着力

  城市和工业问题貌似复杂,其实相对简单;而农村和农业问题看似简单,但却在实际工作当中相当复杂,其原因就在于组织化程度高低不同,以及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决策、信息传导机制存在明显差异。要想解决好乡村问题,需要依靠四种力量,即政府—市场—文化—社会四维一体协同推进。《周礼村落》采用了政府一市场ー社会-文化四位一体的分析框架,以及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法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四维分析框架和多学科方法,使周礼村落这一复杂的社会机体的诸多方面构成要素及其性质、特征,得以充分展现,从而使读者获得较全面、较丰富的认识。同时,也对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诸方面思考和探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

  政府、市场和社会、文化的作用是互补的,政府、市场、社会、文化四维犹如四根擎天巨柱,相互协调起到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岐山民俗旅游发展的初期是依靠政府引导推动,继而激发村民的积极性,依靠民间和市场的力量逐步发展到今天。我们对村民调查的结果显示,71.8%的村民首要关心的问题是就业和生计。就业和生计的解决必须依靠市场和企业的力量。市场力量的介入使得市场规则凌驾于社会规则之上,使得传统的文化习俗、习惯等受到挑战,使得乡村社会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社会规则、文化的力量对市场规则的反作用和价值引领作用日益显现,以“礼文化”为特征的乡村文化旅游持续发热和发展繁荣,特别是实施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反思周礼文化对于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让我们能够看到乡村礼仪文化的另一面。周礼文化演变发展为一种村民传承、创造和享用的生产生活文化,成为周礼村落的发展主脉,继而成为观察中华传统文化的微观样本。在“政府——市场——社会——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管理体制中,周礼文化正带动乡村经济,由传统的精耕农业自然经济形态,转化成家庭民俗旅游的市场经济形态。从而使得乡村经济形态,以经济为体,以文化为魂,让人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并通过体验农业文明,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让人们在汹涌澎湃的城市化进程中,记得住乡情,留得住乡愁。

  乡村民俗旅游要以文化为底蕴,如果没有文化底蕴作支撑,就如同建在沙漠之中的大厦,随时都有可能坍塌。任何粗制滥造、缺乏文化底蕴的“古镇”都将是没有生命力的。乡村民俗旅游要吸纳当地村民的广泛参与,才能持久地坚持下去。任何排斥当地原著村民的旅游项目也是不会长久的。社会组织的力量不可小觑,它可以有机协调政府的力量、市场的力量和文化的力量,更便捷、高效、低成本地推进乡村建设和治理,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民俗旅游,如果仅依靠政府的强势推进,只会产生巨大的“挤出效应”,挤出民间资本,挤压市场和社会组织的作用空间。但是也不要忽视政府在扫黑除恶中的巨大作用。一旦不良和邪恶势力控制或挟持基层组织,无论市场、文化、社会都会束手无策。无论精准扶贫,还是乡村振兴都需要政府—市场—文化—社会四个方面的力量共同发力、协同推进。只有如此,乡村基层工作才能事半功倍。这是本书采用的分析框架和逻辑结构,也是本书反复申明告诫的乡村工作要旨。

  应运而生的《周礼村落》与理论实践

  2015年课题组开始田野调查到2018年1月《周礼村落》正式出版,适逢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号召。作为党的十九大后第一本乡村研究的学术专著,2018年6月半年之内第三次印刷。目前2019年3月已第四次印刷。《周礼村落》因而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指导范本。正像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特别强调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共同合作、携手推进乡村现代化的本初愿望,陕西旅游集团在周礼村落投资6.78亿元的中国·周原景区于2018年7月18日盛大开园。《周礼村落》为中国·周原景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与指导。《周礼村落》宛如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中国·周原景区的文化内涵与《周礼村落》一书实践与理论高度契合,为弘扬周文化鼓与呼,使凤鸣岐山、周礼故乡的故事不胫而走。

  适逢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劲东风,又借文化自信的张力,《周礼村落》作为一部特色鮮明的田野社会调查的新著和探究乡土中国礼俗社会的拙作,一经出版,承蒙各方厚爱,使课题组始料未及的。

版权声明:
* 本站所提供的资源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可能受版权保护。
* 虽然您可以找到这些图像,但除了可以在网页上查看或下载之外,我们并未授权您将这些图像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 因此,如果您需要使用本站所提供的图像,我们建议您先与原作者联系并征求同意。
* 本站所有的资源均为免费自由下载,目的是让大家学习和交流。
* 由于收集过程中几经转载,所以很多作品的原作者不详。
* 如果本站的资源使用了您的作品,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的注明。
* 如果您不愿在本站展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 由于将本站资源用于商业用途而引起的纠纷,本站不负任何责任。
 
 
 
金牌栏目推荐  
提供给学校和家庭,
专业可信赖的教育教养解决方案。
谈治校之道,
论教育改革。
致力与准新人建立沟通平台,
及提供最全面的结婚信息。
 
 
 
寻求报道
联系我们
公众号

扫一扫
及时获取新闻资讯

新闻热线
134-8810-4732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  内容合作  |  商务合作  |  合作媒体矩阵  |  联系方式
陕公安备案号61010402000088
陕ICP备15011396号-4
Copyright © 2010-2024 www.iyouth.com.cn 陕西青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