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永远铭记这一刻:波澜壮阔的1978年岁暮,12月18日至22日,举世瞩目、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从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序幕,开启了现代化国家的艰难征程。
1980年春,《中国青年》杂志、《中国青年报》相继刊发“潘晓来信”,引发轰动全国的“人生观大讨论”,关注和参与这场讨论的青年数以千万计。一代青年对现实、对人生、对价值观的思考,使之成为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思想解放大潮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2018年,“潘晓讨论”38周年,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中国社会亦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我们与改革开放一路同行。“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中国的未来会更加光明、美好!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学习十九大,改革再出发。青春,永远是中国时代画卷上最亮丽的底色!
谨此,《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共同发起“强国一代,路如何越走越宽——人如何活得更加美好”大讨论。《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将全媒体推出相关报道,开展征文、座谈研讨等活动,贯穿于2018年深入落实十九大精神全过程,敬请广大读者、网友积极参与。
征文邮箱——《中国青年报》公邮:qiang@cyol.com
《中国青年》公邮:chinayouth2014@126.com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
2017年12月26日
【相关链接】伟大引发生命共鸣 人如何活得更加美好
可以触摸的伟大,总是闪烁着朴实之光,总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并在鲜活生命的共鸣中,感知真理的魅力。
不久前,几十位著名学者、青年教师、大学生和媒体代表济济一堂,不约而同地提及40年前的一场讨论,感慨在一个伟大的新时代,青年需要更多新的精神力量,需要与新时代同行的“精神名片”“标识符号”,需要围绕“强国一代,路如何越走越宽——人如何活得更加美好”开展一场新的大讨论。
这场由中国青年报社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清华大学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合作组织的研讨会,其主题就是“强国一代的使命与担当——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培养时代新人”。
研讨会上被提及的那场讨论,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青年报》1980年5月发表了读者来信:《潘晓:为什么人生的路越来越窄》。信中说:“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道它在哪。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那时候,《中国青年》杂志与《中国青年报》相继推出报道,首次提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伦理命题,一场持续半年多的全国范围内的“潘晓讨论——人为什么要活着”就此引发,被称之为“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
与之相对照,今天青年的问题有了变化:为什么今天人们相对于“生存、生产”,更关注“生活、发展”?为什么一个古老而永恒的关于“伟大”“生命”和“美”的话题,能引起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思考和共鸣?责任和担当会让人的生命更有意义吗?
学术研讨会现场的大学生代表说,虽然年轻人与生俱来就是可爱的“恶作剧者”,但无论是“恶搞族”,还是“cosplay”“宅男宅女”“小确幸”“佛系青年”等,都如一阵风刮过,在有点厌世、颓废和轻松、自嘲的混杂味道中,我们打心底更期待有向上向善精神指引力量的身份符号和标识。
不过,有一个前提:你若端着,我便无感;你若装着,我便逃避!
现在,我们再次抛砖引玉,一起尝试追问探寻3个有关生命的课题,希望可以激活、激发青年的能量和使命。
第一,有关“生命周期”的追问探寻:国家和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如果这两个生命周期有缘同频共振,我们如何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立足青春,在两个生命周期的同频共振中,伟大让青年能懂、有感。
从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中国先后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的飞跃,正在走进一个“强起来”的黄金时代;而从人的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年轻的80后、90后、00后们,人生黄金时期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相吻合,是这一历史进程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创造者。未来30年,他们必然担负这一理想和使命,是不折不扣的“强国一代”!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重要的进程,将伴随现在的青年度过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两个生命周期如此幸运交汇、同频共振,是这一代人值得庆幸的历史机缘。
当习总书记宣读十九大报告时,许多人都在计算年龄。无论现在用来奋斗的青春,还是将来用来回忆的青春,每一个生逢其时的年轻人都自豪地感到,自己是新时代的同行者,“‘强国一代’有我在!”
党的十九大上,33岁的“蛟龙号”潜航员唐嘉陵,享受着这种“个人梦和中国梦紧密联系”的感觉。他随全球迄今下潜最深的深海探测器,到过深度7062米的海底。他说,中国在深海探测技术方面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个别领域领跑的转变。
第一代高铁工人李万君,一直梦想着中国高铁能够走出国门。“现在它不是梦了,已经成为现实”。
《中国青年报》迅速推出“强国一代”系列文章和评论,为新时代高声呐喊;参与主办中国(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积极践行“强国一代,陪你一起创”;参与打造的《中国梦》青春版MV,为新青年的使命担当放声歌唱。这一切只为唤起青年,不负千载难逢的机缘,不负伟大的时代。
第二,有关“生命情境”的追寻探索:在移动场景化、智能化趋势中,线下各行各业青年能否相互真诚沟通、协作学习?能否在更好人格塑造、生命情境主观设计中,培养自我管理、自我专注、自我决断的能力?
这一代年轻人,能否立足岗位,在设计生命情境的同心共进中,在自强不息的奋斗、贡献中闪光?
从上天揽月的“悟空”,到下海捉鳖的 “蛟龙”,从托起城市的建设者,到引领未来的接班人。哪里没有青春的身影,哪里没有“强国一代”的梦想!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强国目标”有13处具体描述,比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制造强国” “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强军之路”……比十八大的人才、人力资源、社会主义文化和海洋强国等4个强国目标,大大前进了一步。
一位十九大代表说,不久前,中国科学家自主研究发现了一种调控水稻籽粒大小的基因,大家讨论成果命名的时候,认为这是中国人的发明,不必像过去那样一定要用英文来表达,就用我们汉字“大”来命名这种基因。
我们越来越把创造、设计生命情境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让世界也研究我们的流行趋势,不再把西方标准视作不可缺少的权威;同样注重自己的元素,也要具备包容不同文化的胸怀;在尊重生命多样性中,“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让我们的自信,随着中国特色、风格、气派的生命情境,与自觉自愿认可接受的多元文明,有机融合在一起。
在《中国青年报》参与承办的2017“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十周年活动中,邀请了3位往届“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回来分享。他们当中,有一位当年上大学时“背着父亲上学”的大学生,历经10年风雨沧桑,已经成立公益组织,开始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有一位当年上大学时就创业的“大学生猪倌”,如今事业有成,还在母校设立了千万余元的创业基金,扶持师弟师妹创新创业;还有一位当年家庭贫困的“学霸”,如今成为一名青年生命科学家,立志为治病救人作出贡献。
在国家不断“强起来”的背景下,个人“自强不息”的内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也随着年轻人工作岗位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如何效率更高、如何方便美好、如何品味时尚、如何丰富充实、如何自我净化革新,越来越成为“自强不息”新的内涵。
每一个平凡的岗位,都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每一个独特的场景,都是生命不可替代的情境;每一点爱心善行,都能为社会建设、改革、共识汇聚能量。
谁的青春不奋斗?只有在将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命情境中,才能把握人的生命活动。除了面包、房子,诗和远方也在心灵深处自然舒展。
第三,有关“生命价值”的追问探寻:如何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这样一个新时代的“知行合一观”,如何真正做实?
立足基层,在生命价值的同创共享中,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成就伟大。
一个个体,当他有使生命价值最大化的意识,相对于那些没有这种意识的人,更有可能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上的财富。因为这种意识构成了创造的源泉与不竭的动力。
个体生命与集体生命,个性化的特质与共同的价值,“小我”与“大我”……在一个张扬自由个性的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让生产、生活、生长都熔铸在生命当中。
好的价值观,也是好的活法。属于“强国一代”向上向善的好活法,必将与现代人格塑造、内心精神追求,紧紧连接在一起,必将成为新的精神力量增长点。这种力量源于核心价值观与职业伦理,源于让国家强大起来的使命与担当,源于生命价值的实现,体现于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中。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些,都对“强国一代”提出了更高更严的标准。全面发展、各方面都强,才算强!也只有立足基层,在生命价值的同创共享中,伟大事业才能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成就。
中国特色强国目标体系意味着,各行各业都需要更强起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大中学校的青年,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社区的青年,农民工群体、个体工商户、网民、“北漂”、“蚁族”中的青年,都需要在努力和奋斗中找到获得感!
仅仅有“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的经济总量而没有先进科学技术支撑是不够的;仅仅用技能、知识、财富,而不是用素质、文明和文化来衡量的“强”,也是不够的。“强国一代”,一定要有良好的文明素质和健康的现代化人格。
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青奥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曾说过:“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
在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长河中,我们对于“强”有着底蕴深厚的理解。“守柔曰强”“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重积德则无不克”,等等,都是浸透到中国人精神血脉中的独特养分。
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韩庆祥认为,“强国一代”要有高昂的精神状态,有世界认同的文明素养,真正像强国的公民那样修炼自己。不要因为稳居第二大经济体、接近世界舞台中央就变得自负。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这是最好的精神状态。
但他有些担忧,在他看来,这一代人中,一些人缺乏足够的激情、不够专注,奋斗精神也有所欠缺。
尊重年轻人,就是尊重新时代;“强国一代”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有了尊重包容就能有一种趣缘认同,有一种交流接口,有一种和而不同。
比如二次元爱好者对于虚拟游戏世界宏大叙事的接受,同现代性的宏大叙事之间,依然保持着某种具有亲缘性的接口。其中一些诸如“不抛弃,不放弃,我们都是种花兔!种花家就由我来守护”等“小清新”“小善举”, 都能听到年轻人向上向善花开的声音。
由小见大,由表及里,由近及远,不要急,慢慢来,让我们自己都更靠谱,更值得信任。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尊重他们,关心和帮助他们——伟大正是一步步走出“小我”,成长成就起来的!
上述3个有关生命的课题,本质上都是一个问题,需要回答“人如何活得更加美好”这样一个大问题,才能逐步找到答案。
晋朝的祖逖是一个榜样。他在年轻时便有大志向,睡觉到半夜,听到鸡鸣,便把好友刘琨喊起来,一同起床舞剑,以期有朝一日报效国家。
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改革发展机遇的新时代,让我们一起“闻鸡起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