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文化也是各具特色源远流长的,因为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所以要了解一个地方,首先要了解它的民俗文化以及相关的红色文化。文化因地而异,因人而异,那么,我们各自眼中自己家乡的民俗风情又是怎样的呢?本文我们走进铜川市耀州区来了解当地的“风景名胜”,“当地文化”和“红色文化”。希望通过细致的描述,让更多人了解该地区,让文化可以广为传播。
关键词:家乡;民俗文化;民族风情;红色文化;风景名胜;铜川耀州;结核宣讲
一、选地背景
2023年7月12日,西安培华学院爱心行动社实践队前往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进行有关民风以及红色文化的研学活动。此次研学活动不仅意在提升眼见与爱国的力量,更是想通过此次研学活动将铜川市耀州区的民风文化以及精神风貌进行宣扬。选地耀州区,不仅是因为耀州区历史悠久,是早期文化发祥地之一,更是因为20世纪30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西北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同样,耀州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诸多条件更是十分优渥,值得我们去认真研学。
1.地理位置
耀州区位于陕西省中部,铜川市境西南,北接旬邑县,南连三原县,东北与铜川市王益区、印台区毗连,东南与富平县为邻,西南与淳化县接壤。介于东经108°34′—109°06′,北纬34°48′—35°19′之间,总面积1617平方千米。
2.地形地貌
耀州区地处关中平原与渭北高原接壤地带,属乔山山脉南支,鄂尔多斯台地南部边缘。地势北高南低,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多丘陵沟壑,南部较为平缓。相对高差1196米,最高处为长蛇岭,海拔1732米,最低点是赵氏河谷,海拔536米。区内山岭遍布,著名的有:爷台山、凤凰山、香山、长蛇岭、文王山、武王山、宝鉴山、磬玉山、药王山等。按地貌特点,耀州区形成了三个不同的农业区。北部山地峡谷区以多种经营和林牧业为主;中部梁卯丘陵区农林牧全面发展;南部台原川道区,市商品粮、蔬菜和外贸农产品的主要基地。
3.气候特征
耀州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半湿润、易旱区气候,年平均日照2356.6小时,年均降水量554.5毫米,年均气温8.4—12.3℃,平均无霜期206—228天。
4.人口
截至2022年末,耀州区常住人口18.0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6.28%。根据公安部门统计,截至2022年末,耀州区户籍人口22.4268万人,总户数72266户,其中城镇人口45314人,乡村人口17.8954万人。
5.历史文化
耀州区历史悠久,是早期文化发祥地之一。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发展和丰富了近、现代文化。西晋哲学家傅玄,唐代史学家令狐德棻、医药学家孙思邈、书法家柳公权和北宋画家范宽,名垂青史,其著作与墨迹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现存百余通北魏造像碑,隋唐石窟造像,以及金元以来的建筑、雕塑、壁画等,显示出古代文化艺术的丰采。其它如民间娱乐的秧歌、社火及花灯、刺绣、面花、纸扎诸工艺,均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耀州区现存文物,除药王庙、孙真人祠(详见《药王山志》)外,尚有古遗址50余处,古建、古墓20余处,馆藏出土文物1700余件。
二、药王孙思邈
铜川市耀州区以中医药文化盛名,孙思邈灸疗法植土于当地的文化,源远流长,因为孙思邈自幼体弱,所以坚定了他学医的决心,孙思邈青年时期便行医于乡里,并提倡践行以“大医精诚”的医德对待患者,无论贫富老幼、怨亲善友,都一视同仁,耐心对待,很快他的医术在乡里闻名,在医学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就,深受人们的崇敬。他在《千金要方》说: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首次提出预防疾病的保健灸法,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历史渊源深久,同时提出灸疗有四步疗程:艾灸、按摩、拔罐、刮痧,艾灸主要是在百会、风池、大椎、肩井、曲池、间使、足三里等七穴。因为孙思邈医术高超,民间有许多关于他的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下面几个:
1.悬丝诊脉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唐太宗听过徐茂功的建议,召见孙思邈问诊,唐太宗见孙思邈已经来到,便立即召见了他,说道:“孙先生医术超群,有起死回生之功,皇后身患重病,昏迷不醒,特请先生前来治疗,若能好转,寡人定有重赏。”但是,在封建社会,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大都不能够接近身边,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孙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穿着粗布衣衫,皇后的“凤体”他更是不能接近的。于是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开始 “引线诊脉”了。没有多大工夫,孙思邈便诊完了皇后的脉。原来,孙思邈医术神奇,靠着一根细线的传动,竟能诊断清人体脉搏的跳动。这就是他被群众称为神医的原因。
2.药王医龙
相传唐耀州五台山下,几个人抬着一口白木棺材,后面跟着一位老妇人。只见老妇人仰面捶胸,嚎啕大哭,悲痛欲绝。正行走间,碰见一老者,童颜鹤发,身背葫芦,看老妇人十分伤心,急步上前问道:“老妇人哭送何人?”不料老妇人只管嚎天呼地,痛哭自己的,对老者看也不看,理也不理。老者看那棺材,发现有血滴,忙安慰老妇人道:“老妇人不要难过,棺内人尚有救。”老妇人听说棺内人有救,才半信半疑,停止了哭声,心想:事已如此,也只有这样了。也许天可怜我,女儿有救。于是边擦眼泪边说:“老者有所不知,小女难产,死去已有两天,救恐怕也晚了?”老妇人擦干泪眼,抬头一看,惊喜地喊道:“孙真人!?”老妇人以为自己眼花,又用袖子擦了擦眼睛,定神仔细一看,果然是孙真人,不觉大喜,忙叫抬棺木的:“快停,快停!”抬棺的人以为老人气糊涂了,传来喊话:“半路上不能停棺啊!”“停!停!我娃有救啦!孙真人来了!”听说孙真人来了,抬棺的人才停下来,将棺木缓缓落地。有人小声嘟囔:“医生能治病,但治不了命。谁再没听说过能把死人治活。”孙真人来到棺前,让打开棺盖一看,说:“好险啊,我若迟来一步,这母子二人可就真完了。”随即拿出苗银针,找准穴位,扎进妇人身内,两指捻提转动。众人围着棺木,瞪大眼睛,屏住呼吸,盯着棺内的妇人。稍停,棺内便传出婴儿的啼哭,产妇的呻吟,众人才松了一口气。老妇人连连叩头谢恩人。孙真人一针救二命,刹时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京兆,传遍唐土。从此,人们对孙思邈以药王相称。
3.虎守杏林
虎守杏林典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精研医学并兼通佛典,被誉为“药王”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晚年曾云游于邱县。观其景物优美,民风淳朴,遂流连忘返客寓郊寺,悬壶行医无欲求,施医无类,师承董奉为人治病不收钱,不受谢,惟望患者病愈后在寺旁植杏树三株,经年植杏树百亩,郁然成林,杏熟以杏易谷赈贫。此间,有虎伏跪求医,孙思邈首创“虎撑”治愈金簪卡喉之疾,虎有灵性,不复危害人畜,感恩为其守护杏林并充当药王坐骑。药王佩逝,虎绕寺哀啸三日,不知去向。
这些神话故事不光体现了孙思邈的医术高超同时也体现了 他在耀州区人民的心中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三、风景名胜
由于耀州区的民众对于孙思邈的崇拜,所以这里也衍生出了许多关于孙思邈的建筑,文化,等等,接下来就跟随志愿者的脚步去领略一下这里的风景名胜吧。
1.药王故里
2023年7月14日上午,在孙塬镇镇府工作人员的带领和讲解下我们参观了药王故里。药王故里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孙塬镇孙塬村, 1992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级旅游景区。药王故里由药王祠、药王墓及药王幼读遗址三部分组成。
(1)药王祠
这里是历代人们纪念药王的活动场所,始建于宋代,位于孙家塬村中,。现建筑均为清代所建。正殿是药王大殿,圣母殿供奉着药王父母的塑像。祠内现存碑石五通,分别是顺治十八年款“重修真人圣母殿碑”、康熙十年款“唐敕封孙真人故宅碑”、乾隆十六年款“重修真人祠碑”、嘉庆二十五年'重修孙真人祠圣母殿碑”、“四方助缘善士信女姓名碑”。药王祠景区总面积9291平方米。共有青龙、白虎、药王大殿、圣母殿、药王祠广场、戏台、石台阶和卧柏、洗药池、民安宫进香碑等十二个景点。药王孙思邈一生为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千百年来人们都在举行各种活动纪念他。每年农历“二月二”古庙会,方圆百里,以至省内外的人们纷纷来到这里赶庙会,祭拜药王,盛况空前,历代不衰。
(2)药王墓
位于孙塬镇政府东南200米处,座北朝南,占地5239平方米,是药王及其父母墓冢所在地,现有墓冢17座,均属1984年按原分布形式重新堆积之封土,原墓冢封土在文革中被夷平,现存同治十一年款“敕封妙真人圣神之先茔碑”一通。
(3)药王幼读遗址
这是药王幼年读书私塾所在地,现存千年古槐,窑洞四孔,“唐敕封孙真人故宅碑”
2.名人馆
(1)西仓巷11号古民居
西仓巷11号古民居,是林徽因、梁思成北上耀州,考察药王庙居住的地方。这里不但有林徽因和梁思成详尽的生平介绍,还高度复原了当年两人在这里的居住环境。幽静雅致的庭院,古老的留声机,仿佛那段民国岁月依然在眼前。
(2)城隍庙巷36号古民居
城隍庙巷36号古民居,是以老舍先生两次来耀州为引线,融入了耀州当地美食和非遗面塑等本土文化的特色古宅。里面共七个展厅,生动地再现了当年老舍先生来耀县时的社会风貌,使人们更深入的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生平,更直观的感受耀州的民俗风情。
(3)渠岸巷40号古民居
渠岸巷40号古民居,为传统两进院落结构,基本呈对称布局。这里不仅展示了耀州武术发展史,更将耀州历史上四位武术大师、高家拳十大盘,十八般兵器等一一呈现,是一座集展览、旅游、教育、交流、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古民居。
(4)怀新巷4号古民居
怀新巷4号古民居,是一座以纪念于右任先生耀州之行、展出大师生平巨作、传播耀州奇石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古宅。古宅中以书法临摹、历史图片、实物陈列、人物雕塑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了于右任先生与耀州的深情厚谊和他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如果你有幸来到耀州,不妨走入交错的小巷中,欣赏这些蕴含着名人故事的特色古宅,感受耀州古城的独特魅力,浏览一次,和我们一起重新认识人杰地灵的耀州。耀州文化远不止于此,他的魅力与美丽让我们感叹,内蕴丰富,根正苗红,让人叹为观止!
3.药王山
药王山,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城东,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隐居之地,故以药王之称而得名。山区山岭奇瑰、森林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历代修建的宫观庙宇,使药王山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药王山石刻遍布全山,丰富多彩。是中国保存北朝和隋唐造像碑最多的地方。药王山从汉代开山至今已有2000年历史,自然景观独特,文物荟萃,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山上有关中地区面积最大的古柏林,有金、元建筑及大型元代壁画,有药王大殿及医方碑、太玄古洞、洗药池等景点50余处,药王山石刻遍及全山,隋至明摩崖造像40余尊,精美绝伦;北魏至唐代造像碑百余通,弥足珍贵;历代碑石200余通,为药王山的实物历史档案;还有石塔、石棺、石牌坊等石刻,均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药王山中医药养生文化博大精深。药王孙思邈在此撰写的《千金方》成为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临床百科全书。近年,依托药王养生文化打造的孙思邈药膳坊、药王养生酒坊、药王文化广场、孙思邈纪念馆等相继建成开放,推出的药王葫芦头、药王养生酒、药王养生枕等养生系列产品深受广大游客喜爱。如今,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精神追求和养生保健,药王山被誉为“中国保健第一山”,已成为人们求医、健身、旅游的理想之地。
4.孙思邈纪念馆
孙思邈纪念馆位于药王山文化景区山门以西,处于景区东西轴线核心位置。作为景区的标志性建筑,是药王孙思邈中医药文化传承展示的重要窗口和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的重要举办地。孙思邈纪念馆总占地面积45亩,总建筑面积153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7700平方米,主要展览药王孙思邈的生平事迹医药著作、学术贡献以及我国中医药文化发展历程。总体布局采取唐代建筑群落前阙后殿的格式,并充分应用多种展陈方式,将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和中医药文化进行专属性显、著性的构建与展示,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文化工程。
药王山纪念馆前傲然挺立着一座慈祥人的雕像,左手持杖,右手紧握《千金方》,手杖上的药葫芦彰显了他朴实而又辉煌的一生。
纪念馆背靠药王山而建,"品"字形的总体布局,开阔的广场,傲然挺立的雕像,以药匣子为外墙装饰的馆舍,以中医药著作名为点缀的石板路,每一处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汇合,每一点都融入了孙思邈的内在精神和一生的非凡经历。这种物质与文化的呼应表达,匠心独运的建筑设计,传达着药王一生的功绩与荣耀,更呈现给人一种具有深层次文化感知的空间环境。
纪念馆分两层,序厅、孙思邈专区、中医药文化专区、中医养身文化专区四个展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现了孙思邈的一生。进入馆舍,风声、鸟声、溪水声、竹叶拂动声,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厅,纱幔上"大医精诚"四个字,随风而动。漫步在一幅幅巨大的纱幔中,抬头望着顶部仿真岩上的壁画,从中可以看出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脉络,也让人感叹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走过序厅,便进入整个纪念馆的核心区域﹣﹣孙思邈纪念区精美的版画,诉说了孙思邈一生的成就与贡献;简明的沙盘,描绘了"药王"一世游历的漫漫长路;铜质的书本,彰显了"孙十常"对后世的巨大贡献;巍峨的石碑,展示了"妙应真人"独到的养生妙法。移步至二层,整面墙的流线型书架,万本医药典籍给人以视觉的震撼;胶片制成的灯具,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汇集;整洁而古朴的桌案,传递着书墨的清香;简洁而舒适的座椅,给人以温暖的遐想。
5.孙思邈广场
孙思邈广场在铜川药王故里药王故里,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孙源镇,这里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故乡,广场中心有一尊巨大的孙思邈坐像。孙园镇的人民会在这里举办一些活动,这里也作为他们日常散步游玩的地点,充满了浓厚的药王文化气息。
四、民众对药王的崇拜
孙思邈的故事源远流长,他的救病治人的高超医术也让人叹为观止,直至现在,这里的民众仍然拥有着对孙思邈的高度崇拜和敬佩,有的人会在家中悬架孙思邈画像,有人会定期去拜孙思邈的铜像,有的人会努力发展并延伸其相关的中医文化,比如孙塬镇的秦艾基地。
陕西省耀州区孙塬镇被陕西省文旅局、省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中医药文化特色小镇。落户于孙塬镇的陕西药王故里艾业有限公司从2017年开始在这里建厂,该企业是一个以药王文化为背景、以“秦艾”为主题、推广“秦艾”地域品牌,专注秦艾大健康全产业链发展的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秦艾产品向医疗领域、养生保健产业的进一步延伸。公司以“立足药王故里、发展秦艾产业、服务全民健康”为宗旨,专注于艾草种植、艾产品研发与生产,逐步实现有基地、有文化、有产品,有服务。
在孙塬镇药王艾业体验店中,各种艾草制品琳琅满目,摆放整齐,艾绒、艾条、艾柱等一系列制品让整个店内充满着艾草的芳香气。走进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对艾条进行打包、装盒、塑封等系列流水作业,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秦艾企业孵化园也打造了自己的网店和直播平台,店内的各种产品将通过各种渠道销售到全国各地。
耀州区秦艾产业园有秦艾种植基地,研发生产基地、灸疗服务基地,目前全省推广种植基地5600多亩,在铜川市设有3个加工站,1个中心深加工工厂,组建了多个配套服务机构。同时,依托“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领当地村民种出了一条艾草特色产业链,吸纳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壮大和村民增收。
园区的秦艾深加工厂定位为旅游工厂,推出研学旅游,提供生产实景参观服务。该基地携手药王山、药王祠、药王幼读遗址等精品旅游路线,将景区文化、中医中药、养生体验等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康养旅游产品。来铜游客除了欣赏药王山的美景,还可以到这里体验艾灸、推拿等康养旅游项目,既可养心,又可养身,将中医药文化特色小镇做实做强,为乡村振兴贡献中医药健康力量。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文化焕发时代新活力。近年来,耀州区依托资源、区位、政策等优势,全方位谋划、一体化推进,形成中医药研发、种植、加工、流通、文化、服务“六位一体”全面发力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有幸采访到了企业的杨经理,她说:“秦艾是秦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西艾草产业的一张名片。我们将立足药王故里,依托本地药王文化,把秦艾灸疗这一中医药特色疗法做优做精,让更多人了解到来自药王故里的秦艾产品,打响我们品牌知名度、提升影响力,带动村民就业增收,让更多的人从艾草中获得收益。"
孙思邈被称为一代药王,在孙塬镇人民的口中他被尊称为“药王爷”。“爷”这个字,在文化底蕴积淀深厚的陕西,是至高无上的尊称,是“神化”“仙化”的圣人。孙思邈为药王,“王”的称谓,依旧满足不了故乡人对先祖药王的深厚敬意,乡亲们在“药王”后面加了个“爷”字,“爷”在耀州人心中是宇宙规律,是天地万物,是诸神之源,是生命图腾,“药王爷”的称谓,亲切自然,宛如邻家老爷爷,捻须,颔首,微笑,“药王爷”的称谓从一代又一代耀州人心中脱口而出,历经千年依旧响亮如初,成为耀州人精神上最根本的滋养和沉淀在血液里最深沉的情感。
“ 大医精诚”可以说是耀县人民的文化底蕴,为了更好地传承“药王爷”的医德医风,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深入挖掘耀州深厚绵长的文化底蕴,1985年,在时任耀县卫生局局长张光溥的积极协调奔走下,全国第一家以孙思邈命名的中医院在耀县标志性建筑物“宋塔”下建成—“孙思邈中医院”。文化是无形的,文化是最有力的存在。孙思邈养生文化,被孙思邈研究会、孙思邈中医院和无数普普通通的人倾注心力守望传承,以各种看得见、看不见的方式,春风化雨,薪火相传,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这是切切实实的福佑,这是真真诚诚的热爱,这是每一个耀州人对他们敬仰供奉的“药王爷”最诚挚的表达。
2023年铜川市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首届海峡两岸孙思邈中医药合作与发展研讨会、中医国际传播暨“一带一路”国家中医合作研讨会;通过铜川中医药产业招商会、“二月二”药王山古庙会、药王故里民间祭祀祭拜活动、大医精诚树立旗帜行动等活动,以会为媒、以展引商、以文促游、以节兴贸,千年的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孙思邈中医药文化国际国内影响力不断扩大。
传承、创新、发展。一代药王故里,千年养生福地,在如画的山水和千年文化的脉动中,铜川将药王“资源宝地”转化为产业新高地,中医药发展之路越走越实、越走越宽广,并以昂扬的姿态大踏步地迈向美好的明天。
五、红色文化简介
1.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与自由的历史进程中和新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红色”,它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相统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本土化与创新性相统一以及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等特征。
2.耀州区红色文化
耀州区是中国陕西省铜川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位于陕西中部渭北高原南缘,总面积为1617平方公里。耀州区古称耀县,是关中通向陕北的天然门户,素有“北山锁钥”、“关辅襟喉”之美誉。20世纪30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西北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陕甘边照金革命纪念馆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省级党史教育基地,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1)耀州区著名红色人物
(一)刘志丹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出生于陕北保安县的一个富裕家庭,也是一个秀才家庭。民国十四年(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到黄埔军校学习,民国十七年(1928年)领导了著名的渭华起义,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与谢子长一起率领红军游击队来到照金,是照金革命根据地和红二十六军的主要创始人。
(二)谢子长
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陕西安定人,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与刘志丹一起率领红军游击队来到照金,是照金革命根据地和红二十六军的主要创始人。
(三)习仲勋
出生于民国二年(1913年),陕西富平人,他早年投身革命,13岁加入共青团,15岁在国民党监狱转为中共党员,17岁在杨虎城部从事兵运工作。19岁来照金开展革命工作,曾任中共陕甘边特委的军委书记,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的政委和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副主席,领导创建了照金革命根据地,为照金革命根据地的党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老兵采访
七月二十日,为进一步了解当地红色文化,学习红色精神,我队前往孙塬镇采访三位退伍老兵及老党员。
(一)七年部队生涯,一生坚韧不拔
这位老人家名叫张万万,于1972年入伍,1979年退伍,1975年入党。谈起七年的部队生涯,老人家印象最深刻的是两次的营房建设。那时老人家跟随部队驻扎在甘肃宁夏,白天热,夜晚冷,夏天炎热,冬天严寒,极大的日温差和年温差让外地军人们苦不堪言,同时,落后的基础设施也让部队生活难上加难,那时的国家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缺能源,缺粮食。要说最富饶的,便是人们心中的希望和一腔热血。张万万跟随着部队,在戈壁里面开荒,种粮食,搞建设,愣是凭着大家的双手,建设出一个家园。
而这样的部队生活,给张万万留下了深刻的教育。退伍后返回家乡的老人家靠着自己的一双手,建立起了自己的家园,经营好自己的小家。而如今,已经头发花白,走路佝偻起身体的老人家,依旧寻找了一份看守药王墓的工作,将自立自强贯彻到人生的最后。
(二)穿上军装是人民子弟兵,脱下军装是人民志愿者
杨雄涛,2001年入伍,2002年退伍,2005年入党。今年他已经40多岁了。虽然军营生活很短暂,但是部队的生活,也是影响他后来人生路线的一个重要节点。在退伍后的这十几年里,他致力于志愿服务活动。在一年当中,他会分出小半年的时间承包工程项目,赚钱养家,而接下来大半年的时间,就被他用来参加,组织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但前几年疫情当中,他所组织的志愿服务队伍几乎承包了整个耀州区大半的志愿服务活动,包括核酸检测与社区物资的发放等。身为队伍骨干的他,需要承担高危地区核酸检测这种专业性较强的危险工作,同时他还需要安抚队员们焦躁的心情,忙的时候需要每天早上3点起床,吃个早饭,就要一直忙到下午两三点。
我们问他,是什么一直在支持他,坚持做十几年的志愿服务活动,并且不图回报。而他的回答是,身为党员,这是首先的,同时部队的生活,也带给他很多的影响。而他给我们年轻人的建议是走好自己的路,不要被周围复杂的声音所影响,将自己的目标坚持的贯彻下去,不说做对国家有用的人,最起码不给国家添乱。
(三)部队生活难遗忘,红色精神永记牢
张文举老人家于1979年3月15日入党,于1980年退伍。值得一提的是,老人家清楚的记得自己是陆军24师84805的士兵。部队的生活给老人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老人家对我们说:“当兵的经历是一辈子也忘不掉的。”在退伍之后,老人家选择回乡务农,他黝黑的脸上,风霜与岁月留下深刻的痕迹,这也告诉了我们,老人家这一辈子,一直走在为国家奉献的第一线。
六、志愿者和当地群众的深入交流
为响应国家号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深入乡村社区,去倾听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历史的变迁,观察中国发展,发现中国精神,认识伟大成就和伟大变革,自觉升华为对社会对国家对责任的认识 守初心使命在社会实践中引领青春强国志。西安培华学院爱心行动社实践队在来到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孙塬镇后积极开展相关工作进行结合宣讲活动。
1.志愿者的倾心服务
第一次结核宣讲于校内进行,对本班同学普及了结核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第二次结核宣讲活动开展于孙塬镇秦艾基地门前,队员们为融入当地老人也为了学习秦艾基地独特的保健操便与当地老人们一起随着音乐跳操,拉近了与老人们的关系,便于结核宣传工作顺利进行。在与老人的交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地老人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知道肺结核的基本知识,但是对肺结核知识的了解仅限于口口相传,缺乏理论性与专业性。
队员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当地老人对肺结核知识的了解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结核病知识的了解,29%的人认为了解许多,44%的人认为只了解一些,27%的人认为自己不了解。这是民众的主观回应,从整卷实际答题情况来看完全不了解结核病知识的人只占极小数。故实践队员向老人宣传肺结核知识,从各位老人表现来看,具有良好效果。
接下来,爱心行动社实践队在孙塬镇合作集市、孙思邈广场、药王孙思邈博物馆及耀州区四大名人馆及当地老党员家中等地进行结核宣讲活动。活动采用漫画、宣传单、宣传海报和调查问卷等资料,方式新颖多样,与当地群众进行了较深层次的交流,参与人数较多,群众反响较好。
在7月19日下午,爱心行动社实践队在孙塬镇孙思邈广场开展文艺汇演活动。活动开始之初,由队员们向观众表演节目:由张敬敬、罗宇航、张嘉童、刘星、高敏等五位队员表演肺结核情景剧《滚蛋吧!结核君》将现场气氛炒热,吸引来不少观众。接下来杨烨、刘星、卢妍、高敏、王新玥、田玲玲等六位队员各自演唱歌曲;由高敏同学表演的古风舞蹈及爱心行动社实践队全体成员演唱的曲目《我和我的祖国》,均获得热烈反响。活动过程中,当地几位小朋友自告奋勇上台表演,可爱的脸庞与清澈稚嫩的声音将活动带上了另一个高度。
展演结束后,队员刘文豪同学趁热打铁向观众们播放了肺结核防治宣传片声画结合的方式让肺结核知识深入人心。孙塬镇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故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向观众们播放了红色电影《高山上的花环》,老人们看的津津有味,在电影高潮部分竟热泪盈眶。这次文艺汇演活动极大的拉近了实践队与当地群众之间的距离,是一次极为有效的交流活动。
(2)当地对志愿者的影响
来到孙塬镇宣传肺结核知识,队员融入当地民众当中深入宣传肺结核知识,也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大力支持。融入当地老人当中学习秦艾基地独特的保健操跟随当地老人们一起随着音乐跳操,拉近了与老人们的关系,在娱乐中结合宣传工作顺利进行。在与老人的交谈中,我们也开展了防结核调查了解到了民众的防结核知识,在我们宣讲中民众也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在不明白的地方积极提问。深刻的感受到当地民众的热情。特别是当地的小孩对结核知识兴趣极大,最后融入到我们当中帮助我们宣传,对我们宣传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孙塬镇政府也热情帮助我们,带领我们参观药王庙、药王祠、药王幼读遗址,对了解当地文化,学习药王精神提供极大的帮助。在我们开展文艺汇演期间给我们提供了物质帮助和宣传工作。宣讲活动正是在铜川民众的帮助下才能顺利进行
在孙塬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药王祠、药王幼读遗址,工作人员介绍:“孙思邈是我国唐代伟大的医学家,他的医学文化是献给人类社会的一笔巨大财富,也是献给家乡人民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子孙后代受益无穷的财富。弘扬药王文化,传承药王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在参观药王庙我们了解到药王孙思邈的医学著作《千金方》《海上方》。“悬丝诊脉”“龙宫求方”这些传说也让我们感受到当地对药王孙思邈的推荐。
参观秦艾基地中,工作人员介绍到秦艾产业园有秦艾种植基地,研发生产基地、灸疗服务基地,中医技能培训基地等,而秦艾深加工厂被定位为旅游工厂,深入走进工厂参观种植基地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学习到“艾草浑身都是宝,可全草入药,艾叶可以做艾绒,艾秆可以做枕头,艾渣还可以做成熏香,有极大的药用价值。”基地携手药王山、药王祠、药王幼读遗址,将景区文化、中医中药、养生体验等相结合,了解到传统中医养生对于当代的意义也是极其重要的。“中医理念体现的是中庸之道,各种事情都不要做到极致,也是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对于调整人的性格,特别是引起这种正常的这种气血运行有很好的作用。”除了了解文化作用,还体验到这里艾灸、推拿等康养项目,也自己上手尝试艾灸学习三里穴、三阴交等穴位,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
活动中深刻感受到铜川民众的热情,民众的帮助深入活动当中,老人的积极配合、孩子融入队伍帮助宣传、当地政府和工作人员的支持帮助都是此次活动顺利进行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此次活动中志愿者了解到了铜川风俗习惯,了解了孙思邈传承至今的药王文化和大医精诚的精神,学习了简单的艾灸知识、艾草的应用。此次活动宣传肺结核知识的同时志愿者也在活动中学习到了很多,对于志愿者也是意义非凡!
七、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做好三下乡工作
“三下乡”是指科技、文化和卫生下乡,是现代化建设中的基层工作,也是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那么我们在进行过一次实践活动之后我们知道了做好三下乡工作首先需要了解当地的情况,和当地的居民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文化和经济情况。同时,可以帮助当地居民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例如帮助他们修建水利设施或为他们筹划文艺活动等。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公益活动和义务教育工作。在进行社会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和环境。例如在开展公益活动时,要保证不会对当地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同时,还要注意自身安全,避免进行危险性高的活动。
要加强农村科技服务。通过派遣科技人员到农村进行技术指导、科技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广新型农业技术,提升农村文化水平。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传统文艺文化、书法绘画、电子阅读等等,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加大对农村卫生保健的宣传力度,开展卫生保健培训,提高农民的卫生保健意识,加强农村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等卫生服务工作,在保障农民身体健康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推进“三下乡”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农村振兴和现代化建设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