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成员在鞍子镇小学前合影
苗家儿女盛情歌舞,建院学子助力支教。2023年7月19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遇建山城,筑梦苗寨”乡村振兴设计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鞍子镇小学开展“小小建筑师”和“环保小课堂”为主题的两堂支教课,实践团成员还跟苗族小伙伴一起在风雨操场向非遗传承人学习苗族歌曲与舞蹈。
通过本次支教活动,实践团成员不仅了解到少数民族劳动、生活方面的各种风俗习惯,还充分融入苗族少数民族家庭之中,同学同唱同舞蹈,让民族团结情更浓。
19日早上8点,实践团成员启程前往鞍子镇小学校,那里有4-6年级三个班混编的苗族、土家族小学生们,正在期待着支教小老师们的到来。
课上,两位实践团成员作为支教小老师,首先组织大家进行击鼓传花游戏,并且让苗族小朋友们与实践团成员一起通过小游戏自我介绍,互相认识。在苗族小朋友们的身上,实践团成员充分感受到了大山深处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还有孩童们天生的可爱和纯真。
苗族小朋友和支教小老师们的课堂互动
随后,两位支教老师还用建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为同学们分别授课,讲授了建筑师的基本工作形式和建筑物的基本构造形式。当提问到“什么是建筑师”、“什么是建筑物”的时候,苗族小朋友们都积极作答,分享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建筑学院学子们把自己的所思所学所想,融汇在了大山深处的支教课堂上,释放出崭新而美好的青春光彩,擦亮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专业名片。
实践团成员授课、提问过程
此外,其他成员作为助教也参与到了支教课堂中,帮助小朋友们一起绘制房子、制作手工乐高模型,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同学们对建筑学的热爱和憧憬开了一扇窗。
实践团成员跟小朋友们一起做的乐高模型
课程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在苗族小朋友的带领下同“苗族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起学唱苗族歌曲,《娇阿依》、《送郎调》等都是经久传唱的民族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了西南地区苗族同胞们生活情趣、精神审美追求、劳动与礼仪等各方面的风俗习惯。唱歌过程中,大家也有一些不理解的问题、唱法等,在课后都主动地向非遗传承人请教。
传唱现场“苗族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分享的苗歌歌词
实践团成员跟苗歌非遗文化传承人学习交流
非遗传承人老爷爷告诉我们,重庆彭水地处武陵山区,位于乌江下游,这里民族风情浓郁,生活在彭水的苗家儿女能歌善舞,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了以《娇阿依》等为代表的一批苗族民歌,歌唱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勇敢而热烈的追求。2014年,彭水苗族民歌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9日下午,实践团与鞍子镇小学的小朋友们一起来到风雨操场学习苗寨舞蹈“踩花山”。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实践团成员,和苗族小朋友一起同唱《娇阿依》、共舞“踩花山”,共同体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分享苗族山水孕育出的特别的民族文化。
实践团成员与苗族小朋友们一起跳踩花山舞
在学习过程中,小朋友们也为实践团成员介绍了“踩花山节”的来历,“踩山花节”是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在苗寨的花坝子举行。苗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头戴精美银饰从四里八乡汇聚到花坝子,祭祀蚩尤,尽情对歌、盘歌、跳舞,他们以节助兴、以节传情、以节为媒,释放劳作的艰辛、传递丰收的喜悦、收获爱情的幸福。
舞蹈结束后,实践团成员都发自内心地为苗族人的热情、淳朴的美好品质而感动,也从这次双向的教学活动中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实践团成员与苗族小朋友们合影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通过本次支教活动不仅提升了小学生们的建筑审美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也展现了实践团学子扎实的专业素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实践团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发扬奉献精神,在传播建筑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传递了关爱与温暖。教育没有距离,大爱跋山涉水,本次支教活动推进了美育的贯彻实施,让传播真善美的种子在乡村地区生根发芽。接下来的时间,实践团成员将继续深入乡村,贴近乡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为乡村全面振兴积蓄青春动能。
文 / 武洋禾 游家知
图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遇建山城,筑梦苗寨”乡村振兴设计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