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京学院,一支由热血青年组成的团队正致力于一项创新训练项目——“互联网+非遗”模式的乡村振兴新路径研究,这项由本科生领衔的项目,不仅关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加重视如何通过现代技术激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项目背后的故事始于对蒿子面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感情。蒿子面,这种源于明朝、富含历史与文化底蕴的特色食品,是中宁县的饮食文化标识。然而,尽管其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内享有盛名,蒿子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却未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推广。正是这个问题,激发了我们团队的探索兴趣和研究动力。
通过“互联网+非遗”模式,我们希望能够找到一条使蒿子面“活起来”,让传承人“富起来”,进而推动乡村“振兴起来”的新路径,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对蒿子面制作技艺的现代化改造、通过短视频平台和电商平台提高其知名度和市场接受度,以及探索与实践适应新消费群体口味的速食产品等方式。
在项目过程中,我们每一位团队成员都身临其境地参与到了从前期调研、中期开发到后期推广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走访,我们不仅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和乡村振兴的艰辛与希望。每一次与当地制面师傅的交流、每一次对产品口味的讨论和改进,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作为青年学生参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意义。
参与“互联网+非遗”模式的乡村振兴新路径研究项目,对我们这群西京学院的学生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探索的机会,更是一个个人成长和职业规划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懵懂到成熟的转变,这些经历无疑将对我们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通过深入参与项目,我们学会了如何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特别是在市场调研、项目规划和执行等方面。这种从书本到实践的跳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理论知识的价值和应用场景,也锻炼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项目的跨学科性质要求我们学会与各学科专家沟通,这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增强了我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在解决项目中遇到的各种挑战时,我们需要听取并整合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意见和建议,这种经验对于培养我们的综合协调能力和领导力至关重要。
更重要的是,参与这个项目让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对社会有何种贡献的可能性。通过“互联网+非遗”项目的实施,我们不仅帮助保护和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种实实在在的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将激励我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继续探索和贡献,无论是选择继续深入研究、还是投身于社会实践。
通过深度参与本项目,我们不仅提升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认识,更锻炼了团队合作、问题解决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见证了自己从书本知识到实践应用的飞跃,也体会到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无限可能。
(作者:李蕾 深藏BLUE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