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新闻信息的规范管理是维护网络空间秩序的核心议题。近期关于“政府官网未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而采编新闻是否违法”的讨论,折射出公众对法律适用公平性的关注,也揭示了网络治理中权力与责任的边界问题。
法律框架下的“无证采编”违法性
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任何主体通过互联网提供新闻信息服务,均需取得许可证,服务类型包括采编发布、转载和传播平台服务。这里的“新闻信息”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及突发事件的报道与评论,其范围具有明确的公共属性。无论主体性质如何,只要涉及上述内容的采编与发布,均需依法持证。例如,四川某信息科技公司因无证发布财经类新闻被罚款3万元,汉中王某某因无证采编不实信息被约谈,这些案例均表明法律对违规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若政府官网未取得许可证而发布时政新闻,其行为显然与《规定》第五条直接冲突。法律并未区分政府机构与其他主体,而是以“是否持证”作为合法性标准。即便是新闻单位设立的官网,若超出本单位已刊登的新闻范围,仍需备案或申请许可。因此,政府官网若未履行法定程序,其采编行为同样构成违法。
政府角色的双重性:既是监管者,也是被监管者
政府官网作为政务信息发布平台,天然具备权威性和公信力。然而,这种特殊性不能成为其豁免法律义务的理由。相反,政府更应成为守法的表率。当前,国家网信办正推进“持证亮牌”行动,要求获得许可的账号统一标注红“V”标识,明示服务主体及许可编号。若政府官网未参与这一制度,其发布的新闻信息可能因缺乏透明度而削弱公众信任,甚至引发对“特权豁免”的质疑。
此外,法律对新闻采编的规范不仅针对内容合法性,还涉及采编流程的合规性。例如,《规定》要求新闻编辑人员需持有记者证,且采编业务与经营业务分离。若政府官网未建立相应的审核机制或人员资质不达标,即便内容真实,其程序瑕疵仍可能构成违法。
公平治理与网络空间的“清朗化”诉求
网络治理的核心原则之一是公平性。近年来,网信部门对自媒体、商业平台的违规行为进行了高强度整治,例如清理无证弹窗推送新闻的乱象,处罚违规采编的民营企业。若政府官网游离于监管之外,将形成“双重标准”,损害法律权威,也与“清朗行动”的目标背道而驰。
公众对政府官网的期待,不仅在于其信息发布的效率,更在于其作为法治标杆的示范作用。法律面前,所有主体应平等承担义务。政府官网若因身份特殊而规避监管,可能加剧公众对权力滥用的担忧,甚至催生“特权信息”的认知偏差。
合规路径与治理建议
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明确政府官网的法律定位:
1. 持证合规:若政府官网需常态化发布新闻信息,应依法申请许可证,配备专业采编团队,并通过“持证亮牌”增强公信力。
2. 职能区分:政务信息与新闻信息需严格区分。政策解读、公告通知等纯政务内容可豁免许可,但涉及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仍需纳入许可管理。
3. 强化监督:网信部门应建立针对政府官网的常态化检查机制,避免监管盲区,同时鼓励公众通过举报渠道监督。
网络空间的法治化建设,需要所有主体共同维护规则的刚性。政府官网作为公共权力的象征,更应以身作则,通过合规操作彰显对法律的尊重。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清朗网络”的目标,推动形成健康、公平、透明的信息传播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