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 “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立自信、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和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全面总结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一理论成果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思想原则,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提供了根本性的遵循。2023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明确提出了 “中国特有教育家精神”,具体包括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信、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一精神内涵与 “六个必须坚持” 在价值逻辑、实践逻辑和系统逻辑上存在着深刻且紧密的内在关联。通过深入解析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能够为新时代 “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 提供重要的理论思考。
一、价值逻辑:教育家精神与 “六个必须坚持” 的哲学同构
人民至上与以人为本体现教育情怀的价值根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体现,强调教育的人民性与服务性。教育家精神的本质是 “育人”,其内涵中的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 与 “人民至上” 形成价值同构。孔子 “有教无类” 打破阶级壁垒,陶行知关注平民教育,张桂梅创办华坪女高改变贫困女孩命运,均彰显了教育的人民性特征。这些生动的案例,成为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在教育领域的鲜活注脚,与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的终极目标高度契合。从逻辑关联来看,“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与教育家精神均以 “人的主体性” 作为逻辑起点,将人的解放、成长和发展设定为价值归宿,坚决反对工具理性对教育或社会发展的异化。在教育实践中,只有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理念,以学生为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自信自立与使命坚守体现精神主体的价值自觉。“必须坚持自立自信”与教育家精神在精神主体自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同构性,二者均以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哲学为坚实根基,高度强调精神层面的自主性、能动性与价值统一性。马克思强调,“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因此,自立自信要求主体立足本土实际情况,主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教育家精神则着重强调教育者要以独立的人格和批判性思维,坚定不移地践行育人使命。例如,近代实业家张謇创办南通师范学校时提出 “父教育,母实业”,将教育振兴与民族自强紧密结合,充分突出了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二者均以主体意识觉醒作为前提条件,坚决拒绝盲从外部模式或权威,彰显出 “自觉为人” 的哲学内核。
胸怀天下与人文超越体现教育境界的价值升华。“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与教育家精神的“弘道追求”形成实践共鸣,强调在坚守中国道路的同时,高度关注人类共同命运,这是“回答世界之问,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所在。教育家精神主张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精神”,旨在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例如,近代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倡导“兼容并包”,既积极吸纳西方科学精神,又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辩证思维。孔子学院与鲁班工坊的全球布局,将中华教育智慧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相结合,在文明互鉴中实现教育境界的升华。
二、实践逻辑: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化机制
守正创新蕴含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辩证法。“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是新时代进行理论创新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重要基本原则。守正,就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之 “正”;创新,就是要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 “新”。教育家精神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守正创新。守正蕴含着对教育规律的遵循,创新则表现为技术驱动、模式创新和需求回应,如AI学情分析、跨学科课程设计等,实现教育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创新育人模式,突破传统桎梏,推动教育变革。针对乡村振兴、碳中和等国家战略,设计产教融合模式,使教育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例如,中国矿业大学郑西贵教授坚持 “互动式” 教学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编写8部教材,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另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职业教育可以根据当地的产业需求,开设相关专业,培养适应农村发展的技术人才。
问题导向蕴含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方法论。“问题导向”是破解教育困局的关键路径,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实践的起点,深刻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实践为本质的实践本质论。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 “实践第一”的观点为根基,以问题导向为行动逻辑,通过问题发现——矛盾解析——路径创新——效果迭代的闭环机制,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例如,针对产教脱节问题,华南农业大学建立“农业硕士+涉农科技服务平台”实践模式,解决乡村振兴一线问题400余项,助力新会陈皮等区域品牌建设;北京某高校通过追踪毕业生职业发展数据,修正短期主义倾向,将“强基计划”试点经验辐射至普通专业。在教育改革中,要先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后再进行推广,降低改革的风险。
三、系统逻辑:教育家精神与 “六个必须坚持” 的协同效应
结构协同要求构建要素互嵌的生态系统。教育家精神与 “六个必须坚持”共同构建“理念—制度—实践”的生态闭环。理念共生:人民至上与立德树人形成价值共识,锚定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方向。制度转化:将教育家精神制度化,如中国传媒大学建立“教育家精神实践评选激励机制”,推动理念落地。实践落地:应用 Deepseek 等AI技术开展数字教学、校企协同(如建立完善产业学院)等行动制度,并在实践中反哺制度化。形成“问题—改革—进化”的辩证循环。
功能协同要求调整矛盾的动态平衡。以马克思主义矛盾论为指引,化解教育多重张力。目标协同:通过课程思政改革调和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如某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智慧实验班”课程,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统一;方法协同:守正创新与问题导向结合,如广东省教育评价改革构建 “五育融合” 评价体系,打破“唯论文”倾向。系统协同:以系统观念帮助学校教师整合碎片化资源,如产教融合机制链接学校、企业、政府,破解理论到实践的割裂。在教育教学中,要树立系统观念,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效能协同要求发挥社会进步的杠杆效应。教育家精神通过“六个必须坚持”实现社会价值倍增。个体层面: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 “完整人”,如 “黑神话悟空”游戏传播中华美学,“哪吒”动画系列传递东方价值观;国家层面:为科技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如农业硕士培养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全球层面:推动中华教育智慧走向世界,如鲁班工坊在“一带一路”国家推广职业教育,促进文明互鉴。
综上所述,教育家精神与“六个必须坚持”的关系,本质上是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制度理性的有机统一,未来教育将走向 “三位一体”的教育新范式。具体包括三个层面:价值层面,坚守育人初心,以人民至上抵御功利主义;行动层面,以守正创新推动高等教育变革,用系统思维破解复杂问题;制度层面,构建支持教育家成长的生态环境,让胸怀天下的使命落地生根。唯有如此,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民族复兴的“基石”,社会进步的“引擎”和人类文明的“灯塔”。
作者:戴从容,西京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硕士,本文系西京学院2024年基层党建课题研究项目(XJDJ202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