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晚,一场名为“细柳诗乐”的大型诗乐歌剧盛典在西安的长安乐“一带一路”音乐厅举行,拉开了“文化出海”戛纳电影节中国之夜的预演序幕。这场演出是由诗人剧作家,北大、复旦、长江商学院创新课程教授周宏桥先生出品,由西安音乐学院管弦乐系清一色的教授交响乐团演奏,由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著名指挥家侯颉教授执棒,通过新古典诗剧艺术与音乐的最高艺术形式歌剧的结合,希望闯出中国式歌剧之路,并以传承和创新中华古典文化之姿,将于5月15日晚登陆戛纳电影节中国之夜。

当晚的演出,上半场是周宏桥创作的五幕诗剧《霸王别姬·生死恋》改编而成的歌剧的一个浓缩版,由2025年古根汉姆大奖获得者王心阳先生执笔作曲,王心阳也是中国音乐界仅有的两位古根汉姆大奖获得者之一。故事描写了楚汉两军在垓下决战,汉军设下十面埋伏,楚军陷入四面楚歌。在生死绝境,西楚霸王项羽与其挚爱虞姬共同演绎出一段千古悲剧: “四面楚歌起,江东犹可期;待王卷土日,重与妾魂依。” (《两千年后代虞姬重和项羽“垓下歌”》)虞姬垓下自刎,一代美人为爱与忠诚奉献生命;项羽乌江不渡、自杀殉节,成为抗争命运不公的悲剧英雄。项羽的扮演者为曾获瑞士国际声乐大赛一等奖得主陈炯然,虞姬的扮演者为刚获今年美国古典音乐家大赛一等奖的谭诚。

下半场开场,由西安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张立杰教授和前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国有教授致辞,讲了中华文明文化出海由西安出发的历史意义,即:历史长安始,凿空丝路,通衢东西;更始西安续,诗化乐剧,文化出海。然后是由大艺术家与著名歌星联袂呈现,“爱的三重奏”钟情、离情、怨情分别以三种艺术形式呈现:交响昆曲《钟情》,由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最高奖第29届梅花奖得主傅希如先生与白玉兰戏剧新人奖王维佳女士共同演绎;交响黄梅戏《欢情》则是由两位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最高奖第27届梅花奖得主何云女士和第31届梅花奖得主梅院军先生共同演绎;怨情则由交响艺术歌曲《伤逝》展现,由2016年超级女声全国总决赛亚军计听然(曾用名方圆)女士深情演绎。之后计听然女士又用美声演唱了展现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一生的大型交响声乐作品《生有四季》。
演出前,记者采访了出品人周宏桥先生,关于什么是诗剧?诗剧与歌剧的关系,以及怎么文化出海。周宏桥先生提及了他在2024年的中外文艺理论全国学术大会的论文发言主题:新的文化使命——新古典诗歌的文艺复兴及以人类的共同语言音乐歌剧的形式文化出海。
他说,在人类历史上诗分三类,抒情诗、叙事诗、戏剧诗(即诗剧)。中华文明主要是抒情诗的传统,而西方文明的核心艺术则是戏剧诗,它奠基于古希腊时代的三大戏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等,都是以诗写剧,这个文脉传统一直延续到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以及《培尔·金特》之前的易卜生。在艺术量级上,一般而言,诗剧是诗歌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艺术的冠冕。而歌剧是文学的音乐化,是文学与音乐的所有结合中的最宏大、最深刻的体裁体式,即歌剧是音乐的最高综合艺术形式。

更重要的是,一个国家的歌剧发展史,就是这个国家在人类文明的舞台上大国崛起的历史,即诗剧与歌剧的历史意义是一个国家强盛、文艺昌明的象征,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文化精神之象征。
歌剧的起源得上溯至意大利文艺复兴,起于经济最发达的佛罗伦萨,然后风靡意大利半岛。再后就是歌剧不断被新的国家和文化所吸收的全球化的历史,从意大利、到法国、到英国、到德奥、到俄罗斯、到美国,其发展与国家强盛、大国崛起完全同步。而自清乾隆皇帝第一次在紫禁城听到意大利传教士表演歌剧算起,歌剧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两百多年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如何定位、如何发展出中华民族自己的原创歌剧?
周宏桥先生认为,作为中华文明第一艺术的诗歌,其历史是抒情诗的传统,叙事诗不发达,重量级的四首(《木兰辞》《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琵琶行》),诗剧几乎不存在,故首先可以用古典诗词的体式技术来写出长篇大制的诗剧,今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诗剧艺术》是他的一个尝试,而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所以文化出海的最佳模式应是走“以诗剧而歌剧”之路,即诗剧艺术应是中国式歌剧的文学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