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1 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智能建造与材料工程学院“秦川新筑,暖居绿建”团队踏上了意义非凡的 “三下乡” 暑期社会实践之旅。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乡村的热忱,团队向着西安市鄠邑区进发,开启了关于秦岭北麓民居热环境舒适度的调研。

秦岭北麓,这片兼具自然美景与人文底蕴的区域,其民居建筑承载着当地居民世世代代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气候的变化,民居的热环境舒适度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此行的目的,便是深入探究当地民居的热环境现状,为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传承与优化民居建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截至目前,我们的足迹已遍布鄠邑区的蔡家坡、晋侯村、堰湖村和上草村。每到一处,队员们都迅速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中。在蔡家坡,我们看到村口别具特色的建筑和壁画,感受到这个村庄独特的文化氛围。这里现代化与传统元素相互交融,为我们的调研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走进村民家中,大家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有的队员使用专业仪器,仔细测量室内外的温度、湿度和风速等数据,为后续的分析提供精准依据;有的则与村民亲切交谈,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居住环境热舒适度的感受、日常的生活习惯以及对房屋改造的期望。在晋侯村,一位热情的大爷告诉我们:“这房子一到夏天,中午热得厉害,到了晚上又有点凉,感觉不太舒服。”这样朴实的话语,让我们更加明确了调研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堰湖村和上草村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地民居在建筑材料和布局上各有特色。院落布局通常呈现出中轴线对称的特点,注重自然通风和遮阳措施,如设置宽大的屋檐、利用植物进行遮阳等。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部分新建民居在追求现代风格的过程中,似乎忽略了对当地气候和传统智慧的考量,热环境舒适度存在一定问题。

通过对这几个村庄的初步调研,我们已经收集到了大量宝贵的数据和信息。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结合专业知识,探究影响秦岭北麓民居热环境舒适度的关键因素。同时,我们也计划与当地政府、相关专家以及村民共同探讨,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和方案,希望能为提升当地民居的热环境舒适度,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贡献华清学子的智慧和力量。

“三下乡”的征程才刚刚开始,我们将继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挥洒汗水、砥砺前行,用实际行动践行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