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西安培华学院心愿入乡、关爱入户志愿服务队赴咸阳市旬邑县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7月3日,西安培华学院心愿入乡、关爱入户志愿服务队的8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城关街道崔家河村及崔家河社区,开启为期10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禾苗小课堂”播撒温暖种子
7月4日,志愿者们前往社区教室“禾苗小课堂”,为当地留守儿童带来了生动有趣的课堂,正式拉开了本次关爱行动的序幕。 课堂上,志愿者们结合专业所长与儿童兴趣,设计了绘画、故事分享等多元化课程。面对一张张纯真的笑脸,志愿者们耐心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用画笔描绘心中的“五彩世界”。孩子们的积极互动让课堂充满暖意,志愿者们也在与孩子们的初次相处中,感受到了留守儿童对陪伴与知识的渴望。

本次“禾苗小课堂”是志愿服务队关爱行动的重要起点,后续将通过物资捐赠、入户走访、趣味小实验等多种形式,持续为当地留守儿童送去关怀与温暖,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光彩。

爱心汇聚旬邑乡村,联合社会力量为留守儿童捐赠衣物
团队成员联合当地社会爱心人士开展了为期两天的留守儿童衣物捐赠活动。一件件干净整洁的衣物、一声声温暖的叮嘱,汇聚成关爱留守儿童的暖流,让乡村的夏日更显温情。
活动前期,志愿者们与社会爱心人士密切对接,对捐赠的衣物进行分类、清洗、消毒,并按照儿童年龄、性别整理打包。捐赠现场,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兴奋地挑选着适合自己的衣物。“这条裙子好漂亮,谢谢哥哥姐姐!”一名小女孩接过志愿者递来的粉色长裙,脸上露出腼腆又开心的笑容。捐赠的不仅是衣物,更是一份份沉甸甸的牵挂与希望。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带动更多人关注留守儿童群体,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入户走访暖童心,与爱心人士共筑关爱桥梁
继衣物捐赠活动后,团队成员与社会爱心人士一同走进旬邑县城关街道崔家河村的留守儿童家中,开展入户关爱行动,用面对面的陪伴与交流,拉近与孩子们的心灵距离。
每到一户,志愿者与爱心人士都详细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和学习情况,为他们送上提前准备的面粉、牛奶等生活物资。在留守儿童小宇家,志愿者发现孩子因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而性格内向,便主动和他聊聊校园趣事,耐心倾听他的小心愿。此次入户关爱不仅为留守儿童送去了物质关怀,更注重情感陪伴。志愿者们表示,将把走访中了解到的孩子需求整理汇总,后续联合乡村开展针对性帮扶,让关爱不止于“一次走访”,更能“常伴左右”。
深耕关爱留守儿童,与指导老师持续入户送温暖
7月8日,西安培华学院心愿入乡、关爱入户志愿服务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继续深入旬邑县城关街道崔家河村,开展为期三天的入户关爱行动。与此前不同,本次走访更聚焦留守儿童的个性化需求,通过“一对一”陪伴、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方式,将关爱服务落到实处。
指导老师结合专业知识,为志愿者们开展了简短的培训,指导大家如何通过观察孩子的言行捕捉其生活需求。走访中,志愿者们分工协作:有的为即将升入初中的孩子辅导数学功课,梳理知识难点;有的陪低年级孩子读绘本、做手工,用陪伴填补他们的情感空缺;指导老师则与监护人深入交流,了解孩子的成长困惑,提供家庭教育建议。
“入户不是走过场,而是要真正走进孩子心里。通过持续走访,团队不仅更精准地掌握了留守儿童的情况,也让志愿者们在实践中理解了“关爱”的深层含义——既要给予物质支持,更要成为孩子们可以信赖的“大朋友。

科学实验启智趣,红色教育铸初心
7月11日,志愿者们为旬邑县城关街道的留守儿童带来了两场别开生面的科学实验课。课堂上,志愿者们化身“科学老师”,带领孩子们探索“高锰酸钾氧化还原反应”的奇妙变色,体验“非牛顿流体”“遇强则强”的特性。当看到紫红色的液体逐渐褪色,孩子们惊呼“像魔法一样”;亲手触摸在压力下变硬的流体时,更是充满好奇。志愿者们通过生动讲解与互动操作,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感受科学魅力,种下“探索未知”的种子。

活动最后一日,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烈士陵园与陕北公学旧址,在红色教育中汲取奋进力量,为本次活动画上圆满句号。团队先来到旬邑县烈士陵园,聆听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随后前往陕北公学旧址,通过史料展览与现场讲解,重温革命先辈“为救国而读书”的峥嵘岁月。志愿者们纷纷表示,此次红色学习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未来将以更坚定的信念投身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传承革命精神。

据悉,本次为期10天的“三下乡”活动,西安培华学院志愿者们通过课堂教学、物资捐赠、入户关爱、科学启蒙、红色学习等多元化形式,为留守儿童送去了温暖与希望,也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锤炼了品格、增长了才干。服务队将持续关注旬邑留守儿童群体,让团队的承诺落地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