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深处的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场为期半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正在书写着青春与自然的对话。西安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的师生,带着“自然教育基地建设与研学旅行劳动教育开发”“生态旅游对保护区周边乡村的溢出效应”两项课题,用脚步丈量绿水青山,以专业视角解码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共生之道,最终形成的两份调研报告为秦岭生态发展注入了青春智慧。

实践队员在华阳镇红石窑村调研生态旅游对周边乡村的溢出效应
研学劳动教育:让自然成为“活教材”
“当孩子们在熊猫栖息地观察熊猫粪便时,眼神里的好奇与专注,让我突然明白自然教育的真谛——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脚踩泥土时的真实感知。” 实践队队长张涵柏在整理调研笔记时感慨道。在保护区的研学基地,队员们亲身体验了“森林侦探”“溪流生态观测”等特色课程,发现现有教育模式中劳动教育元素的缺失。
“我们设计了‘自然工匠’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搭建鸟类观测台时学习几何知识,在制作植物标本时理解生态链关系。”张涵柏展示着团队绘制的课程图谱,“将劳动教育融入自然研学,既能培养动手能力,又能深化生态认知,这是我们提交的《自然教育基地劳动教育融合方案》的核心观点。”
带队老师晋金才补充道:“长青保护区拥有独特的秦岭生态系统,这是不可复制的教育资源。我们的调研发现,通过‘认知-实践-反思’的劳动教育闭环,能让青少年真正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这种融合模式已被保护区纳入明年的教育计划。”

实践队员设计大学生劳动教育职业体验类课程
生态溢出效应:绿水青山变现 “幸福账单”
在保护区周边的华阳古镇,队员们用数据记录下生态旅游带来的变化:农家乐从 2015 年的 12 家增至如今的 78 家,村民年均收入增长近3倍,森林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 保护区华阳管护站站长张晓峰指着队员们绘制的“生态-经济”关联图说。
实践队的第二份报告《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生态旅游辐射研究》揭示了三个关键结论:保护区的严格管护提升了生态景观价值,研学旅行带动了特色农产品销售,“社区共建”模式让村民从生态保护中直接受益。“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村民自发成立了护林队,过去的砍树人变成了现在的看树人。”队员杨若祎说,这种转变背后是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良性转化。
张站长对实践队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这些年轻人用社会学的调研方法、经济学的分析模型,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他们提出的‘研学+电商’模式,正在帮助村民把山货卖向全国。”

实践队与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领导座谈
青春力量:在知行合一中书写担当
半个月的实践中,队员们白天走访调研,晚上整理分析数据,形成了近5万字的原始资料。“在羚牛观测点蹲守三天,才拍到一张清晰的照片,这让我体会到科研工作的艰辛,也更理解保护的意义。” 谢佳辰的话道出了队员们的共同成长。
晋金才表示:“社会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学生们将专业优势与跨学科知识结合,不仅完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更在心中播下了生态保护的种子。” 据悉,实践队的部分建议已被纳入保护区发展规划,相关成果将在生态教育论坛上进行交流。
从课堂到田野,从理论到实践,西安邮电大学的学子们用青春的脚步丈量秦岭大地,以专业的智慧服务生态发展。这份诞生于绿水青山间的实践报告,不仅是对自然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深度思考,更是新时代青年知行合一、勇担使命的生动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