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青山绿水间,跃动着一抹充满活力的色彩——西北大学“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队的学生们。他们深入保护区腹地及周边乡村,以“生态旅游对保护区周边乡村的溢出效应”为课题展开深度调研,用脚步丈量绿水青山,用青春智慧探寻乡村振兴的绿色路径,上了一堂生动的劳动实践与国情教育课。
汗水浇灌认知:劳动教育扎根乡土
实践队队长、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刘凤飞扬的皮肤晒得黝黑,她抹了把汗,指着手中厚厚的调研问卷说:“在保护区跟着巡护员一走就是一天,帮老乡采摘山货、整理农家乐客房,这些实实在在的劳动,让我们对‘生态旅游’的理解从书本跳到了眼前。汗水流得多,思考才更深——我们真切体会到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如何环环相扣,也明白了‘劳动创造价值’的朴素真理。”

调研绝非纸上谈兵。队员们跋涉山林参与保护区巡护监测,走入田间地头帮农户抢收作物,蹲点农家乐协助经营、收集一手数据。西北大学带队老师徐嘉晨强调:“这本身就是一堂沉浸式的劳动教育课。‘五育并举’,劳动教育不可或缺。学生只有真正俯下身、沉下心,在泥土气息中感知国情民情,才能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才能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深厚情怀和过硬本领。”
绿水青山生金:生态旅游激活乡村潜能
长青保护区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壮丽的自然景观闻名。实践队在调研中发现,保护区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正成为撬动周边乡村发展的强力杠杆。保护区管理局华阳管护站站长张晓峰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近三年,保护区周边依托生态旅游发展的农家乐、民宿从不足10家增长到近60家。像华阳镇、茅坪镇这样的重点区域,村民户均年收入中旅游相关收入占比已超过40%。很多过去靠山吃山、甚至偶尔想进山‘找点外快’的村民,现在成了最坚定的生态守护者和旅游服务者。这就是‘绿水青山’实实在在转化成的‘金山银山’!”
实践队的调研报告初步勾勒出生态旅游的多元溢出效应:除了直接带动食宿、土特产销售,还促进了传统农耕文化体验、手工艺复兴等新业态,拓宽了乡村就业渠道,显著提升了村民环保意识。徐嘉晨老师指出:“这份成果的价值,在于用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印证了高水平生态保护非但不是发展的束缚,反而是推动乡村实现绿色崛起、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和独特优势。”

青春赋能振兴:实践成果指向未来
调研成果凝结着队员们的汗水与思考。刘凤飞扬表示,报告不仅分析现状,更聚焦问题与建议:“比如如何提升旅游服务的规范性与特色化,如何更有效地将生态保护收益回馈社区、建立长效机制,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旅游营销等。我们希望能为保护区及当地政府优化生态旅游管理、深化乡村振兴提供来自青年视角的参考。”

从课堂走向田野,从理论走向实践。西北大学学子们在长青保护区的青山绿水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劳动砥砺青春品格,用专业所学探寻“绿水青山”通向“金山银山”的振兴密码。他们以青春之我,为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乡村繁荣发展的美丽画卷贡献着智慧与力量,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中的使命与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