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海苍翠,溪流潺潺。一群身着统一服装的年轻身影穿梭于保护区的密林小径与周边乡村的阡陌之间,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西北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的成员。这个暑期,他们深入长青腹地,用脚步丈量绿水青山,用调研探寻乡村振兴的绿色动能。

在为期十余天的实践中,这群大学生化身生态观察员和乡村调研员。他们头顶烈日,徒步深入保护区监测样线,记录生态旅游基础设施与活动痕迹;他们挽起裤脚下到田间地头,参与农活,体验乡村劳作的不易;他们更走入华阳镇等保护区周边村落,挨家挨户发放问卷、深度访谈,与民宿经营者、土特产店主、农家乐老板促膝长谈,汗水浸透衣衫,笔记本上却密密麻麻记满了当地生态旅游发展的鲜活故事与真实数据。
“这次实践彻底刷新了我对‘劳动’和‘生态价值’的认知,”实践队队长、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刘凤飞扬在结束一天的入户访谈后感慨道,“过去书本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是抽象的。但在这里,我们亲眼看到、亲手触摸到了这个转化过程。我们访谈的村民中,超过60%的家庭收入显著增长直接得益于生态旅游带来的客流。一位返乡创业的民宿老板告诉我们,他年收入比外出务工翻了两番,靠的就是保护好家门口这片山水。” 刘凤飞扬表示,团队初步发现,生态旅游不仅带来了直接经济收益,更激活了乡村特色农产品销售、促进了基础设施改善,甚至吸引了一批年轻人返乡,“溢出效应是多层次、全方位的”。

西北大学带队老师徐嘉晨则从更深层面阐释了此次实践的意义:“这绝不仅是一次社会调查,更是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与深刻的劳动教育。学生们在艰苦的实地调研中锤炼了意志品质,理解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真谛。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亲身参与和观察,深刻体悟到‘绿水青山’作为最普惠民生福祉的生态根基,如何实实在在地转化为支撑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这种在真实中国大地上获得的认知,是课堂无法替代的。”

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华阳管护站站长张晓峰全程关注着学生们的调研。他对西北大学选择这一课题深表赞同:“保护区的工作核心是保护,但无法脱离社区发展。如何让周边乡村从保护中获益,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一直是我们探索的重点。” 张林欣喜地看到学生们收集的数据和案例,“这些一手资料非常宝贵。生态旅游确实带来了客流、就业和收入增长,但如何更科学地引导和管理,最大化其正面溢出效应,同时最小化环境压力?学生们客观的记录和分析,为我们后续优化社区共管策略、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提供了重要参考。”
西北大学学子们的身影,是青春投身乡村振兴伟大实践的生动缩影。他们脚踩泥土、挥洒汗水,在劳动中理解国情,在调研中验证理论。他们的足迹印证了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发展根基的朴素真理,也描绘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清晰图景。当青春与青山相遇,当学识融入乡土,他们带回的不仅是一份厚重的调研报告,更是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坚定信念与青春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