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 青春陕西 小巷数据 文化 生活 大学圈 结婚易 科学 商贸 安全 律师 创业 文稿
魅力西咸
 
 
推普5+N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赴彭水开展社会实践
来源:陕西青年榜样网  作者: 时间:2025-08-23 阅读: 78665
本次实践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通过数据化、精准化的推普行动,为彭水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7月,西京学院推普5+N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重庆市彭水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开展为期半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以“推广普通话,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通过“推普+语言调查”“推普+童音课堂”“推普+数字语博”“推普+职业技能培训”“推普+苗族语言文化”“推普+非遗体验”六大板块,助力当地语言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缘起彭水:推普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彭水县作为重庆市唯一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但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普通话普及率较低,制约了当地教育发展和对外交流。实践团选择彭水,旨在通过“推普5+N”模式探索民族地区语言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六大活动:多维实践显成效

  推普+语言调查:在农家门里把“方言事”问清问细

  在彭水县高谷镇的农家院落里,实践团成员的询问声混着村民们的应答声,成了“推普+语言调查”的鲜活背景音。他们将语言调查的问卷送到村民家门口,以上门问卷为载体,让普通话成为连接“方言收集”与“文化记录”的纽带。

  在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语言资源保护中,普通话的作用被不断凸显——它不仅是沟通的桥梁,更是摸清方言底数、传承地方文化的“敲门砖”。将语言调查与推普结合,尤其是以上门问卷为载体,正是找准了当地语言现状摸底的“难点”,让普通话成为守护文化根脉的“连接线”。

  推普+童音课堂:用童声架起成长之桥

  实践团成员们在重庆市彭水县高谷镇村支部委员会开展了童音课堂活动。

  他们在课堂上统一进一步了解了孩子们的语言基础,从而在原有基础上完善了普通话的推广思路,将课堂分为“启蒙组”和“提升组”两组进行分层教学——启蒙组从日常用语入手帮孩子突破“开口关”;提升组则通过“自我介绍”主题演讲、普通话绕口令等方式让孩子敢表达、会表达。

  童音课堂作为“推普5+N模式”的核心板块,以当地儿童为核心,通过定制化教学让普通话自然融入童年时光。这个活动作为“推普5+N模式”中最贴近儿童成长的一环,以“民族文化为桥,趣味教学为舟”,让普通话在孩子们的笑声里悄悄扎根,然后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们推广普通话。

  推普+数字语博:助力乡村数字素养提升

  为深入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在重庆市彭水县开展了“推普+数字语博”数字素养普及活动,重点面向留守妇女、老人及基层干部等群体,通过“数字技能培训”和“数字资源推广”双管齐下,助力乡村居民拥抱数字时代。

  在数字技能培训中,当地人员学习了智能手机基础操作,并掌握普通话在数字场景中的应用技巧,如微信语音沟通、视频通话规范用语,以及通过普通话语音指令操作智能设备。此外,培训还结合乡村振兴需求,指导当地居民用普通话拍摄短视频,推广家乡美景和特产,提升数字宣传能力。

  推普+职业技能培训:在种植地里把“技术话”说通说透

  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了当地居民的种植地中,村民们用着当地的家乡话为他们讲解着庄稼,药材的种植与收割,实践团成员们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回应及教学,实践团将职业技能培训的课堂搬进田间地头,以种植地参观为载体,让普通话成为连接“技术知识”与“乡村实践”的纽带。

  参观中,每一步技术讲解都融入普通话教学。在中草药麦冬种植园,志愿者们提前准备了专业词汇的双语(普通话+方言)发音,随时准备与村民们沟通。他们会结合园内的实例,让村民用普通话描述“蚜虫”“炭疽病”的特征,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互动中,把抽象的技术术语变成能说、能懂、能用的日常表达。

  推普+苗族语言文化:沉浸式体验苗族语言魅力

  蚩尤九黎城热闹非凡,一场别开生面的苗族语言体验活动在此精彩上演。

  活动伊始,苗族语言老师身着传统服饰,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实践团成员们介绍苗族语言的独特魅力,从基础的日常问候语到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在互动环节,他们们积极参与,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地学说苗语,努力模仿发音和语调。尽管有些发音颇具难度,但大家热情不减。活动期间,现场还穿插了苗族歌舞表演,演员们用苗语歌唱,用舞蹈诠释着苗族的历史与文化,让实践团成员们沉浸式感受苗族风情

  推普+非遗体验: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 传承指尖上的文化瑰宝

  实践团成员们走进非遗工坊——南风知意文化体验中心,近距离体验掐丝珐琅与竹编蒲扇两项传统技艺,在指尖与匠心的碰撞中感受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

  活动中,非遗传承人首先示范了掐丝珐琅的制作流程:用金丝勾勒图案轮廓,以釉料填充色彩,经高温烧制后,原本朴素的铜胎逐渐焕发出绚丽光泽。成员们手持镊子小心翼翼地掐丝、点蓝,在一次次调整中体会“千丝万缕凝匠心”的精妙。

  随后的竹编蒲扇体验环节,传承人讲解了选竹、破篾、编织的技巧。成员们从生疏到熟练,看着竹丝在手中变成扇面,深刻感受到传统工艺“以简驭繁”的智慧。

  本次实践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通过数据化、精准化的推普行动,为彭水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团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5+N’模式,让语言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桥梁。”

版权声明:
* 本站所提供的资源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可能受版权保护。
* 虽然您可以找到这些图像,但除了可以在网页上查看或下载之外,我们并未授权您将这些图像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 因此,如果您需要使用本站所提供的图像,我们建议您先与原作者联系并征求同意。
* 本站所有的资源均为免费自由下载,目的是让大家学习和交流。
* 由于收集过程中几经转载,所以很多作品的原作者不详。
* 如果本站的资源使用了您的作品,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的注明。
* 如果您不愿在本站展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 由于将本站资源用于商业用途而引起的纠纷,本站不负任何责任。
 
 
 
金牌栏目推荐  
提供给学校和家庭,
专业可信赖的教育教养解决方案。
谈治校之道,
论教育改革。
致力与准新人建立沟通平台,
及提供最全面的结婚信息。
 
 
 
关于我们  |  内容合作  |  商务合作  |  合作媒体矩阵  |  联系方式
陕公安备案号61010402000088
陕ICP备15011396号-4
Copyright © 2010-2025 www.iyouth.com.cn 陕西青年榜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