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恰逢台湾光复80周年。80年前,历经半个世纪的殖民苦难,台湾在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中重归中国版图,这一历史时刻镌刻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铁证;80年后,国台办在多个场合坚定表态:“不可能让台湾分裂出去”,道出全体中华儿女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在此历史与现实交汇的节点,情景剧《我的中国心》以文艺为媒,将跨越海峡的家国眷恋、对统一的深切期盼熔铸成动人的舞台叙事,成为新时代传递两岸同胞共同心声的生动载体。

这部由冀福记担任顾问、张兴民编剧导演、郭智勇主演的作品,最鲜明的特质在于将抽象的“中国心”具象化为可感可知的情感与行动。当“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的旋律与台词在舞台上交织,“中国印”不再是一句歌词,而是贯穿历史与当下的精神图腾——它印在对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的故土惦念里,印在“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文化基因中,更印在台湾光复80年来两岸同胞从未中断的血脉联结里。剧中那句“不该当初把大陆的真金白银带到了台湾”的自我叩问,既是个体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台独”分裂势力篡改历史、割裂血脉行径的有力驳斥。正如费城侨界在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座谈会上所强调的,“台湾光复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成果,任何企图否定这一历史事实、分裂国家的行为,都违背历史潮流与民族大义”,剧目以朴素的台词,呼应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对历史真相的坚守。

作品的感染力,更源于对两岸同胞共同情感与责任的深刻捕捉。剧中两处情节,堪称对“两岸一家亲”的生动诠释:当大陆舰队赴南沙维权时,台湾方面选择“打开所有灯光送行”——此刻,海峡两岸的暂时分歧被“共护中国领土”的共同信念所超越,那束穿越夜色的灯光,既是跨越隔阂的信号,更是“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的具象表达。
国务院台办在2025年5月的新闻发布会上曾指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加强两岸同胞交流合作,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主流民意”,这一情节正是对“主流民意”的艺术呈现。而当剧中人物听闻祖国规划建设通往台湾的跨海大桥时,那句“太好了!我们的祖国太伟大了”的慨叹,则将对团圆的期盼与对祖国发展的自豪融为一体,让“台湾回归进入倒计时”的愿景不再遥远,更让“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的论断有了温暖的情感支撑。

作为编剧与导演,张兴民的创作底色始终带着“务实与温度”。从早年在建筑行业坚守“图纸要准、用料要真”的严谨,到后来以“红凤工程爱心大使”的身份投身公益、传递温暖,再到如今以文化为桥搭建两岸情感共鸣的平台,他始终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这种底色,让《我的中国心》没有刻意渲染冲突,而是以最朴素的情感——对故土的眷恋、对祖国的认同、对分裂的反对——叩击人心。当“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的旋律渐起,舞台上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台词,都在诉说一个简单却深刻的真理:无论海峡如何阻隔,无论岁月如何流转,“中国心”始终是两岸同胞最坚实的精神纽带。

“观沧海”曾言:“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共创未来。”《我的中国心》的价值,正在于它以文艺的力量唤醒历史记忆、凝聚现实共识、照亮未来前路。它让我们看见,台湾光复80年的历史,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它让我们坚信,正如80年前台湾必然重归中国版图,今天的祖国统一,也必将在历史大势与人心所向中实现。

新时代的文艺作品,当有这样的家国担当——以情感为笔,书写民族大义;以文化为桥,联结两岸心灵。《我的中国心》做到了这一点,它用“中国心”的赤诚,为祖国统一的壮阔征程凝聚起磅礴的情感力量,也为新时代文艺如何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回应人民心声,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