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青春献给祖国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运动综述 |
中国青年报/胡献忠/2019-04-15/ 53644次阅读 |
当代青年要汲取建设年代奋斗精神的内涵实质,持续奋斗,永久奋斗,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
■原标题: 把青春献给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运动综述 ■作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社会学博士后 胡献忠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一个时代最为鲜明的特点,莫过于改天换地,新旧交替。1949年10月1日被历史定格,一个旧时代结束了,新的时代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广大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同全国人民一道,踏上了实施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征程。这一时期的中国青年运动体现出鲜明的建设性特征。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各级政权,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正当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时候,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立即武装干涉,新中国受到外国侵略的严重威胁。中共中央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中国不好战,但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从来也不惧怕战争。为了激发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广大青年的爱国热忱,一场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爱国运动随即在全国范围展开,“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成为宣传教育的主基调。全国迅速掀起参军、参战、支前热潮,报名参军的青年达70万人,广大城乡出现父母送子女、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参军的动人情景。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也奉调随第一批志愿军入朝参战。大批青年和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和各种军事干部学校。青年铁路工人、汽车司机、医务人员纷纷志愿奔赴战争前线进行战地服务,并成立了运输队、担架队、医疗卫生队等服务组织。在全国踊跃捐献的热潮中,广大青年参加了“中国青年号”“中国学生号”“中国儿童号”飞机的爱国捐款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大城市学生捐款和中国青年报社代收的捐款,到1951年10月中旬达到旧币60亿元。 抗美援朝运动以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教育广大青年,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革命精神和劳动热情,成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各项社会改革的巨大动力。 “急难险重新”面前的青年突击队 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签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迎难而上、奋起直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热气腾腾地在神州大地全面铺开。 新的形势和任务往往催生新的组织形式。1954年1月,在北京展览馆的建设工地上,当工程进入冬季施工最紧张的时候,18名青年团员自发地成立木工青年突击队,创造了以181个工完成原计划478个工的任务,提高生产效率146%。这一出色成绩给工区青年以极大影响,到2月中旬,工区又建立了瓦工、抹灰工、电气工、水暖工等6支青年突击队。 青年突击队的出现引起团中央的关注,随即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仅全国各地基建工地的青年突击队就有7500个,参加青年13.5万人。其中,北京市第六建筑工程公司张百发钢筋工青年突击队、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的李瑞环木工青年突击队等成为先进典型。 从20世纪50年代起,青年突击队在“急、难、险、重、新”的工作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激励着一代青年踊跃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 “向荒山、荒地、荒滩进军” 20世纪50年代,随着国家建设的全面展开,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如何发展农业、增产粮食成为摆在执政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团中央向全国青年发出“向荒山、荒地、荒滩进军”的唿吁,从而掀起一场大规模的青年志愿垦荒运动。 青年中从来就不缺乏激情和奉献精神。1955年8月,北京石景山区西黄乡以乡长兼团支部书记杨华为首的5名青年,向团北京市委递交倡议书,最后组成了由60人组成的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耀邦亲自为他们授旗出征。9月,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到达祖国北部边陲黑龙江萝北县,全体垦荒队员在嘟噜河畔的荒地宣誓:坚持到底,不做逃兵,要把边疆变成家乡!经过一年艰苦奋战,垦荒300亩,生产粮豆140吨,上缴国家70吨。此后,天津、河北、哈尔滨等省市组织的14批青年志愿垦荒队陆续到达萝北,垦荒队员达到2600多人。 青年垦荒队出征萝北的消息迅速传遍了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各地青年闻风而动,跃跃欲试。上海青年把请战书送到陈毅市长的办公室,经过组织的批准和安排,一支98人的上海志愿垦荒队奔赴江西,在鄱阳湖畔的德安县九仙岭下八里乡安营扎寨,垦荒种地。在海防前哨,温州青年组成200多人的志愿垦荒队登上大陈岛,他们的誓言是:坚持到底,决不退缩,把荒岛变成乐园!16个省(区、市)的青年在党和政府的组织下,相继组成青年志愿垦荒队到边疆垦荒,总人数超过20万。 争做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为了更好地发挥青年在国家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国青年为完成和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1955年2月,团中央发起“争取做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为社会主义建设立功”活动。消息一经发出,青年职工纷纷修订自己的生产、工作计划,创造新的定额,推行增产节约;农村青年也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行动口号和竞赛目标。涌现了大批热爱工作、虚心学习、不怕困难、联系群众,在青年中很有影响的积极分子,全国约计不下400万人。 9月,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分别题词,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在大会上讲话。团中央特向出席大会的青年积极分子颁发了“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章”,授予163个先进集体、单位题词为“朝气蓬勃,永远前进”的锦旗。 这次大会对全国各界青年的震动大、教育深。会议期间,《中国青年报》每天都发表大会的消息和介绍积极分子的先进事迹,因而发行量由45万份勐增到168万份。受到极大感染的青年纷纷开展“争做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活动,并在更广范围内开展。 “青”字头活动蓬勃而起 1953年6月,在青年团二大期间,毛泽东接见大会主席团,发表《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特点》的着名谈话。随后,一个创造性开展青年工作的热潮在全国迅速掀起。除了前面提到的组织青年突击队、青年垦荒队、争做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之外,还组织青年节约队、设立青年监督岗,开展扫盲活动等具有青年特色的工作。 青年节约队是青年志愿组织起来的业余的义务劳动性质的生产组织。1954年8月,长春建筑工程公司开始组织青年节约队。1955年中共中央提出“厉行全面节约,克服一切浪费”的号召后,青年节约队在全国有了普遍的发展。1955年9月底统计,全国有青年节约队7163个,参加的人数为31.4万人。 青年监督岗是根据生产与经济活动的实际需要,帮助党、政机关发现和消除厂矿企业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良现象而建立的。自开展“增产节约,反对浪费”以来,青年监督岗就逐渐地形成群众性的活动,到1955年9月底,全国工矿企业有青年监督岗1122个,参加人数为5000多人,他们通过公开批评和内部协商等办法,达到解决问题消除缺点的目的。 青年扫盲队是青年团为有效开展扫盲活动而建立的青年组织。1955年起,团中央要求全国农村团的组织普遍建立青年扫盲队,组织农村知识青年担任民校、记工学习班、识字小组的教员和辅导员。1955年秋以后的一年时间里,全国农村就扫除文盲六七百万人,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年。从1950年到1957年,全国共扫除文盲约3000万人,其中青年2000万余人。 组织青年参加义务劳动是劳动教育的又一种形式。1954年9月,团中央一份报告中认为,义务劳动不仅在学生中有必要提倡,而且在机关、工厂和农村青年中也可以提倡。12月,团河北省平谷县委发动3000多名团员、青年参加修路义务劳动,共修路210华里,不仅为国家节省了开支,使全县900万余斤粮、棉、油安全入库,同时又对青年进行了一次热爱劳动,热爱公共事业的教育。此后,义务劳动作为团组织的一项活动内容,在全国开展起来,并成为一项传统性的活动。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森林资源缺乏,森林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7.9%。1955年,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在12年内绿化祖国的号召。全国青年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立即开展了一个规模空前的植树造林活动。 从1955年秋至1956年春,全国有6660万名青年投入了植树造林洪流,造林546万亩,种植树木22亿株。1956年3月,五省区(陕西、甘肃、山西、内蒙古、河南)青年造林大会在延安召开。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耀邦在会上作了题为《青年们!把绿化祖国的任务担当起来》的报告,号召全国青少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伟大的祖国绿化起来,一定要把祖国大地变成绿色的“海洋”。 此后,全国青少年进一步开展了规模巨大的绿化祖国活动。仅在1956年,全国就有1.2亿名青少年参加了植树造林活动。他们把“绿化祖国,向荒山秃岭进军”“给沙漠披上绿装”“让黄河变成清河”“把我们的家乡变成花果山”“让荒山变成森林,把空地变成绿园”等口号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先后开展绿化长江、绿化黄河、绿化长城、绿化西北黄土高原活动。 “向科学进军” 建设新中国最离不开的是科技。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也是新中国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会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专家学者的政治热情和工作积极性。3月,国务院成立科学技术规划委员会,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一场“向科学进军”的热潮在全国迅速形成。青年团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广泛动员,也在党政组织的领导下,为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实施向科学进军计划,创造了一些必要条件,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向科学进军的年代,是一个劳动和创造的年代,一个建设和奉献的年代。1956年,第一批国产汽车出厂;第一架喷气式飞机飞上蓝天;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1959年,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喷射出石油;1960年,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以中青年为主体和生力军的科技工作者,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事业当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中国的历史纪录。 “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为了帮助广大民众正确了解中国革命的经验,掌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1951年10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正式发行,第一批总发行量超出62万册。在中共中央的倡导下,各界人民群众迅速掀起学习毛泽东着作的热潮。随着1952年4月、1953年4月《毛泽东选集》第二、三卷的出版,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全国得到广泛传播。 1958年,共青团三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组织广大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着作的决议》,各地团组织按照决议要求,广泛组织青年开展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学习毛泽东着作。到1960年2月,参加学习人数达到2000万人。 1960年4月,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在哈尔滨联合召开“全国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着作黑龙江现场会议”。同年5月至7月,团中央又组织“全国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着作观摩团”,分两路到25个省(市、区)的87个城市进行观摩学习和交流经验活动,使各地100多万人受到宣传教育。千百万名青年把毛泽东着作作为必修的教科书,从中学习观察、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 “学习雷锋好榜样” 改造社会、开创社会主义新风尚需要新的人格、新的社会风尚,塑造人的工程自然要从青少年开始才会更有效。在新中国培养共产主义道德的活动中,1963年由共青团发起的学雷锋运动最为典型。 雷锋是个孤儿,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在农村是劳动模范,在工厂是生产标兵,在部队多次立功受奖。1962年8月因公殉职后,他所在的部队举办了“雷锋烈士事迹展览室”。当时团辽宁抚顺市委号召全市青少年参观展览、学习雷锋。1963年2月,团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雷锋”的教育活动的通知》。3月2日,《中国青年》出版“学习雷锋专辑”,并刊出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青年中引起极大反响。3月5日,按中央统一安排,首都各大报纸同时刊出毛泽东的题词,这一天就作为历史见证而载入史册。此后,学习雷锋的热潮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半个世纪以来,学雷锋活动经久不衰,已经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之中。在雷锋精神激励下,一批批向上向善的青年茁壮成长。而今,当我们向历史深处回眸,雷锋的名字已远远超出他个人的称谓,雷锋精神成为一种富有时代气息、意蕴深远的文化载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青年是艰苦奋斗的一代、乐于奉献一代、理想闪光的一代。他们在帝国主义封锁的压力下,在国民经济困难的挑战中,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致力于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画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这种大无畏的奋斗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当代青年要汲取建设年代奋斗精神的内涵实质,持续奋斗,永久奋斗,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
|
|||
最新发布 |
陕西青年网/58750次关注 陕西青年网/78746次关注 陕西青年网/67896次关注 陕西青年网/78561次关注 陕西青年网/67737次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