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窑洞,高亢的信天游,绵延的黄土坡,这是我对延安最初的印象。回忆党的光辉历史,我们不能忘记被视为“中国革命圣地”的延安。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经过几个小时车程的奔波,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红色筑梦”知行服务团来到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和枣园革命旧址。从革命旧址中,我们依然能清晰看到老一辈革命家生活条件的艰苦和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
8月的天气,晴朗而炎热,万物都在太阳的孕育下绽放出生命的活力,在延安这片红色沃土养分里茁壮成长。“红色筑梦”知行服务团前往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的枣园革命旧址。进入枣园,让人浮想联翩,旧址大门石柱两侧刻有康生当年所书“延园”二字,其景色秀丽,清幽雅致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本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共中央书记处驻地。翻开历史的画卷,我看到从1944年到1947年期间,党中央领导开展的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共“七大”,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历史。
当双脚迈进庄严又不失生机的枣园时,心中莫名涌起深深的感动。我静静注视着园门外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纫民五位书记的雕像,一时间陷入了沉思,彷佛穿越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感悟着共产党员为实现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不屈不饶的革命精神。深思良久,感触颇深,老一辈革命家们将大好青春芳华给了党、给了祖国、给了人民,这种可歌可泣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歌颂,永远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用心去实践。
▲毛泽东旧居牌匾 周春江摄
▲伟人故居使用器具 周春江摄
走在平坦宽阔的绿荫大道上,嗅着泥土鲜花的芳香。我们走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伟人的故居,故居是陕北特有的土窑洞,依山而建,与山连成一体。如果没有墙上的标识,实践队员根本不会想到这竟然是伟人曾经居住过的窑洞。窑洞内陈设简陋、朴实厚重、光线明亮,有伟人曾经使用过的账本、书籍、头盔……此情此景使队员想到了那个年代艰苦困顿的生活,虽然生活艰苦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过“救中国,救人民”的理想信念,而是以自己的青春热血为中国革命呕心沥血地工作,我的心再次被中国共产党敢为人先的精神打动。
▲幸福渠原址 刘小庆摄
▲幸福渠原址 刘小庆摄
▲实践队在枣园门前合影 刘小庆摄
到过枣园的人都能了解到关于“幸福渠”的故事。在讲解员的讲述下,我了解到该渠于1940年,由中央机关、警备团和当地群众一起修建而成,全长6公里,采用自流灌溉的方式,使枣园附近50多公顷靠天吃饭的川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田,农民获得了丰收,也获得了幸福。为感谢共产党人带来的福祉,因此枣园人民将水渠取名为“幸福渠”。时隔80年,我站在渠边,捧起清凉的渠水洒向脚下土地,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这一片红色沃土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不断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闭眼驭思,革命的青春芳华,仍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