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的发展,文化自信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并且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的民族精神血脉,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把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前期收集分析的相关文献等资料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赴黄陵县面花工艺调研服务队于7月13日前往延安市黄陵县刘家川村等地展开调研活动。
▲黄陵县刘家川村文化馆内面花工艺品
黄陵面花,也称“花供”、“供”、“罐罐”、“油饽饽”、“喜斗子”、“油馍”、“硬盘”、“茧”等,在不同的场合,叫法不同,是流传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农村的一种传统民间传统风俗礼馍。它以做工精巧,造型别致而著称。于2007年入选陕西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面花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文化传统,折射出黄陵作为轩辕黄帝故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黄陵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
13日清晨赴黄陵县面花工艺调研服务队的六名队员按照活动规划乘车前往延安市黄陵县,拜访非遗面花技艺传承人王民政老人。队伍于当日下午1:00左右到达老人家中。王民政老人生动形象的介绍了黄陵面花的相关文化,同时还讲述了面花的现状和发展。随后观看了王民政老人制作的大量精美的面花作品,这使队员们们对面花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面花艺人王民政在给三下乡队员们讲述有关面花的文化和制作
▲老艺人耐心解读面花作品本身的文化内涵
交谈中了解到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了面花的记载,面花流传于黄陵已有千年历史。作为一种庄重严肃的礼仪祭品,其蕴含着民众求吉纳福的祝愿。同时王民政老人向队员们讲述了他连续为公祭提供面花作品长达十余年的心路历程。在平日里老人还会受到学校的邀请,到学校里给学生们讲解面花的制作和文化背景。不忘初心,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
老人说道,自他记事以来,周围的人都在做面花,从小不间断地学习一直到现如今古稀之年,这大量的练习与制作才造就了如今丰富的制作经验。同时队员们观察到,一件件复杂而精美的面花作品背后却是在极其简约朴素的工作台上完成的。梳子、小刀、牙签等这些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件却成为了制作面花的基本工具。这体现着中国传统民间艺人朴素的审美情趣。
▲简易的工作台和朴素的工具却造就了反映人民生活的精美的面花作品
在黄陵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到面花的制作过程当中。面花在当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公祭黄帝、岁时节令,小到婚丧嫁娶、诞育寿庆,都少不了面花的“身影”。丰富多彩的黄陵面花反映出当地民众数典崇祖、敬天爱人的传统美德,从侧面也体现出了轩辕黄帝故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但精巧细致的面花作品的背后,制作过程的繁琐程度使对面花感兴趣的年轻人少之又少,面花技艺的传承无疑是现在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面花,使面花能更好的走进大众的生活,做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手工艺,将成为队伍下一步探索并研究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