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聚焦绿色科技创新、绿色科考研究、绿色生活方式等领域,贡献生态文明建设青春力量。7月20日-7月27日,西京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绿色长征科考实践团沿潏河走向乡村、社区、工厂等基层一线,开展“美丽中国·青春行动”社会实践活动。
“净”力守护,我们在行动
为改善潏河生态环境,确保后续工作的有效性。实践团前往洨河生态公园、樊川公园等地进行“潏河净滩新征程,绿色引领新风尚”倡议活动,并对河流的水质进行了详细的科考。
潏河发源于大峪罗家坪以上的甘花溪,出峪口后流经大峪、王莽、杜曲、樊村、申店、郭社、黄良、内苑、兴隆、五星等,于沣惠渠首以南汇入沣河。团队成员在科考中了解到潏河河通过“河湖长制”水质明显提升,河流出区断面水质均达到考核指标。河湖面貌整体改善,打造了串联沣河潏河仪祉湖的休闲观光绿色廊道,形成了“堤固、岸绿、水清、洪畅、景美“的水生态美景。
随后,实践团成员分别沿河道面向当地群众开展“潏河净滩新征程,绿色引领新风尚”倡议活动。通过此次活动,不仅使团队成员对潏河水质情况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也加深了当地群众对良好生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理解。
聚焦乡村污水处理,探索资源管理模式
为实地了解潏河沿岸乡村污水处理流程,感受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环境变化,科普专业知识。实践团前往西安市清水头村污水处理厂进行实地调研,探索资源管理模式。
活动中,处理厂负责人首先向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及排放问题。随后,团队成员近距离观察了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实际运作,对污水处理的各个步骤和相关设备的功能进行了调研。团队成员了解到村内生活污水通过污水处理厂经过隔栅池、生化池、调节池、人工湿地等一道道工序,达标排放,变成了美丽的生态池。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团队成员借鉴清水头村“生态处理+有机肥源+绿色种植”模式的成功案例经验,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不同村落的污水处理模式,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乡村振兴风正劲 扶困助残铸真情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切实关爱乡村残疾人群体,实践团沿潏河抵达鄠邑区“龙人奇迹”聋人中药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开展了一场意义深远的乡村振兴助残活动。
活动中,由于全园的工作人员均为聋哑人,实践团成员通过简单的手语和手机打字等形式与他们深入探讨了该类葡萄的具体种植过程,了解到在中药葡萄种植前需要提前将各类中药研磨成粉与土壤混合,种植期间藤架下也会种满魔芋、薄荷、紫菜、辣椒等作物。园区负责人使用手机向实践团成员讲解,这种纯天然用中药肥种的葡萄没有添加剂 没有催熟剂,是低血糖患者可以吃的葡萄。
随后,实践团帮助工作人员一起进行了葡萄采摘,团队成员小心翼翼地剪下成熟的葡萄,轻轻放入篮中,迅速采摘了40葡萄,并帮助工作人员成功售卖。
通过此次活动,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聋哑人种植和售卖葡萄的艰巨性,大家纷纷表示,要立志把龙人奇迹这份爱心和担当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社会力量汇聚到关爱残疾人的事业中来,用青春和汗水绘就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与扶困助残的美好画卷。
实践团成员尹甲:
深入调研,我深感乡村振兴不仅仅是政策文件,更是实际行动。清水头村污水处理厂的成功案例让我看到了环境改善的可能性。通过与居民的交流,我深刻体验到环保工程对当地居民生活的积极影响,这让我对于环境治理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实践团成员杨歆宇:
通过协助聋哑农户采摘和售卖葡萄,我深刻认识到社会对残疾人士的支持与理解的重要性。活动中,虽然语言不通,但微笑、肢体语言成为我们之间的桥梁。我学会如何用简单的手语表达,也让农户通过我的动作感受到温暖。这次实践让我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这不仅是一次劳动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明白了责任与关爱的价值。
实践团成员赵铭枫:
此次活动中,我以实际行动响应了绿色环保理念。积极向当地群众发放了倡议书,向群众宣传河道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周边群众体会到保护河道的重要性,促使了周边群众增强保护河流的意识,营造浓厚的爱河、护河氛围。
实践团成员王凯:
通过此次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未来,我将提高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减少垃圾的产生和随意丢弃;,积极参与各类净滩活动,亲身实践环保行动,为河滩生态环境的改善贡献一份力量;通过社交媒体、朋友圈等途径,传播环保理念,引导更多人关注和参与环保事业。
实践团成员张佳航: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活动中,大家沿着潏河河流进行巡查,仔细观察水质、河岸环境的真实情况。同时,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向周边居民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这是我这次实践最大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