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文明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安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长足发展,特别是21世纪的头10年,更是突飞猛进,文化遗产使城市越来越有个性,越来越有品味,城市也使文化遗产越来越有地位,越来越有尊严。
连源有幸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抚今追昔,抚摸着这一城砖瓦,每一片历史街区、每一条古老街巷、每一座传统建筑,都像一部部史书、一卷卷档案,记录着城市的沧桑,记忆着城市的过往。大清真寺、高家大院、关中民俗博物院……经历岁月的洗礼,越发筋骨雄壮。
砖瓦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精髓和完整再现。每一处都记忆了一段久远的历史,重构历史的局部轮廓和生动细节,讲述着城市故事的高潮与繁华落尽的沧桑。
在过去的20年当中,大拆大建让西安拆掉了几百座明清院落,一些老砖瓦随着城市高楼的不断崛起而变成瓦砾和建筑垃圾。1999年,解放路民乐园地区拆迁,其南门牌楼是上世纪1924年建的,上面的砖雕非常优美,我决定把这些砖雕收藏起来。后来大清真寺要收回去用于复建,我便放弃了。如今,大清真寺已成为西安明清建筑最为完整的地方,这都归咎于其处处收旧、日积月累的用心,所谓守得云开见月明。
西安周边有很多老庙,这些有着历史传承的老庙在翻新或复建以后,由于老砖瓦不足,新老规格不匹配多被废弃,让人倍感可惜,如何变废为宝令人费思。一段时间以来,我常常在一堆烂砖瓦前发呆,总想着如何利用,让它们焕发新的光彩。不经意间尝试着在砖瓦上刻字,一个能够令人顿悟的文字让我眼前一亮,一下子找到了感觉。
第一个作品是毛体的“江山”,我用刻刀一刀一刀的刻,由于不得法,刻的很慢,当最后一笔红色描绘完后,立马有了不一样的感觉,毛体书法的恣意狂放让这片瓦有了生命,红色江山稳固牢靠……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一次,我去秦岭旅游,在西寺沟口看到了一堆瓦,便信手翻动起来,终于找到了一块左下角有一丛鲜活青苔的瓦片,它植附于瓦表生机盎然,令人赞叹生命的活力。回来后反复观看、揣摩,希望用最贴切的文字表现,终于找到了王羲之写的一个“春”字,当这个“春”刻在了这片绿丛之上,一红一绿的对应让这片瓦一下鲜活起来,发到朋友圈受到了大家点赞,我也分享了成功的喜悦。
再后来我的尝试越发宽泛,名人书法、小说题目、艺术字体、影视片名等都成为我的涉猎范畴。贾平凹的《废都》、《秦腔》、《浮躁》等都成为我雕刻的素材。去年,在一次文化活动上,我将刻好的《秦腔》赠送给了贾平凹先生,受到他连连称赞。
有一次我去华严寺,穿过一个村子时,发现路边有一块砖不同寻常,感觉像块老砖顺手请了回来。一块破砖弃之路边,谁也不会多看一眼,但在我的眼中却是宝贝。回来后反复揣摩后,在这块砖上刻了一个“心”字,那是继孝法师的墨宝,摆在芸薹让很多人赞不绝口。一段时间,一个来自北京的朋友,三顾茅庐一心求之,加之我们有共同语言,让他给请去了。
雕砖刻瓦,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每次伏案专心致志,一旁说话充耳不闻,心有所系,乐在其中。有一次,子午峪南豆角村硬化道路,挖出许多残砖烂瓦堆在路边,我从中找了些许砖瓦请了回来,有一块残破的方砖,拿到家后感觉没有用途,顺手扔在楼下草丛。过了一段时间,一天下起蒙蒙小雨,停车后瞥到了它,雨水浸润后的残砖竟散发出一种残破的美,让我欣喜不已,又郑重地把它抱回家。后来,在这方砖上雕刻了清代草圣翁方纲的书法作品——无极,赋予了它第二次(艺术)生命,如今这块砖已经成为我的镇宅之宝。
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雕刻大师丁伯令莅临古道茶城,在芸薹观看了砖瓦雕刻作品后连连称赞,并说:“在老砖瓦上雕刻,赋予它们第二次生命,体现了物尽其用。这样的作品,一个办公室或写字间,只需摆上一块,就可提升整体文化氛围。”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杨莹女士说:“李连源砖瓦雕刻作品融合创新变废为宝,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尝试,是让秦砖汉瓦复活的艺术。”在残砖破瓦上雕刻,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短短四年实践,我的雕刻的技艺不断提高,对每一块砖、每一片瓦的出处都做了记载,还兼容并蓄的汲取其它雕刻之长,广泛听取多方建议,已从大面积雕刻转向局部和因材施刻,最大程度的保护完整表面,让老砖呈现出的美,带给人们全新的艺术感受。网友相超盛赞:神游秦汉古今通,砖瓦无声韵味浓。文创领先心独具,一刀一笔是开宗。
秦砖汉瓦是陕西之骄傲,砖瓦不仅用于建筑,而且表现于艺术,这种形式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继承和发扬摆在新一代西安人面前。创新没有止境,老砖瓦雕刻需要沉下心来,用专心一刀一刀的去刻,唯静方能与之对话,让其呈现出质朴的美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