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事说奇很奇,常常令人匪夷所思,所以在陕西有“说曹操曹操到”的说法。近日笔者就亲身体验了一回,令人难忘。
日前,陕西青年网改版,主编纪文波想推出一辑关于茶文化方面文章,因为我在古道茶城做文化顾问,曾写了几篇小文,于是将之前文章二次创作后在该网推出。一则弘扬茶文化,二则体现网络服务于社会主旨,先后推了三篇人物篇反响不错。前日上午,在书房对关于我在芸薹雕刻老砖瓦一文进行柔和修饰,其中一段记录了国家高级工艺师、金石书画家丁伯令先生莅临茶城时给予我习作的评价,时隔二年犹如昨天。
7月4日上午正在码字,友高伟约我下午一叙,于午饭后至芸薹。刚到门口,高伟已至,我们几乎同时抵达,也算心有灵犀。落座煮水间,微信闪烁,醉长安宝欣兄弟约茶,索性一并来喝。因连续下雨喝茯茶最好,于是煮了10克2013年的人民茯茶。煮茶也是一种功夫,急不得!在几年的实践中,我已摸索到一套完整的煮茶方式,屡试不爽。分享给商户收到不少反馈。静是煮茶核心,对口了就可以高谈阔论一番。
丁伯令先生的篆刻作品
在茶城,虽然不能“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清”但并不妨碍我们品尝“水於茶香”。三杯入口已脊骨微热,暖意融融。倒茶间向门外一撇,见一老者戴长檐帽、穿草绿白花衬衫步履沉重,一边缓缓行走,一边将眼光投向室内的老砖瓦上,走过门口复退一步继续看砖,旁若无人。
作者与丁伯令先生在古道茶城芸薹
老者消瘦脸带倦意似曾相识,定睛一看疑窦丛生:这是雕刻大师丁伯令老师吗?我慌忙上前将信将疑的问了句“是丁老师吗?”得到肯定后,遂将丁老请进落座,并恭恭敬敬的倒了杯茶,一番寒暄知晓原委。原来,丁老一直身体有恙在治疗当中,与之前相比消瘦许多,与我曾经看到的特写已判若两人。不由感叹,岁月和病痛是两把钢刀,随着年岁增长避之不及啊!
丁伯令先生在芸薹(左)与常宝欣(中)高伟(右)交流
丁伯令老师是传奇式人物,出自书香门第,从小喜爱书法篆刻艺术,师承古法自成一体。从上学时便专心雕刻,临帖观印,沉醉其中。工作后,所长得到发挥,治印无数,终成大器。其古朴雅致、遒劲厚重的篆刻风格使他成了西安小有名气的篆刻新秀。七十年代末因其一方印章在《人民中国》刊物上发表,奠定了其和篆刻大师付嘉义、柳玉昌在篆刻界的三足鼎立。并有幸应邀为巍巍、华君武、贺敬之、张爱萍、何海霞、贾平凹等赫赫有名的文人先贤篆刻印章,使他名扬印坛,被评为国家高级工艺师。
丁伯令先生的小品画
张爱萍赠其墨宝“金石养志,书画陶情”,舒同欣然题赠“尚在人间刻石头”,陈荒煤赞誉“艺高在于心诚”,贾平凹盛赞“金石坠地自有声”……对于这些赞誉丁老淡定从容不为所累,一心“游于艺”、“神定气闲”、“人弃我取”、“一生风雨直不改,十年画竹气自刚”。
丁伯令先生被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的作品
虽然病痛缠身,丁老思路清晰,语言简练,常常一语中的。他不时从手机中找出自己的作品让我们翻看,有治印、赏壶、书法和画作,真乃一通百通。他治印古朴雅致、遒劲厚重,被国家博物馆及国家领导收藏。丁老雕刻作品师承古法,自成一体,常常令人喜出望外。比如他自己的一个“丁”字章,四周砖纹(云纹)装饰,中间一个仅一个“钉子眼”,谓之丁,大繁至简,机智风趣。一方为藏克家雕刻的“上下求索”图章由右向左文字列为三排,逐排渐长,寓意求索不是一朝一夕,有可能数代百年,其下方留白为神来之笔。
他的画也因与各类画家交往而兼容并蓄。比如,《好东西》颇有讽刺与幽默意味,有华君武的风采。画面是一只水鸟盯着一只所谓“老花瓶”所发出的感叹,画面简洁,让人联想。《寿者相》画的是一个丑男人,脚下爬着一直鳖,提拔:一饭少三口,饭后百步走。讨个老婆丑,活到九十九。咋一看,有平凹画之神韵,令人忍俊不禁,长安男人之安逸令人叫绝。
丁老的画作、小品多用留白,手法简练一气呵成,这样的作品让人一目了然,回味无穷。而留白之简,恰恰是兼容之繁后的提升,比大画作更难!吴克敬“大家在作画时,最懂得留白的妙处。”一语中的。
多年的雕刻实践,让丁老超然物外,能够以淡泊之心去感悟世间的事,他的小品绘画远离喧嚣,寓人于理,禅意十足,颇具回味。问及丁老艺海一生有何感悟,他淡淡的说:“几十年来,我刻我的印章,我画我的画,走自己的路,不计得失,只要大家认可,我就很满足。”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短短的交流,让我们茅塞顿开,意犹未尽,与丁老不期而遇也是机缘巧合,期待下次相聚,再次聆听教诲,同时祝丁大师身体早日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