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大学熏光留艺实践队走进富县开展非遗保护实践活动 |
陕西青年榜样网//2025-09-18/ 67440次阅读 |
传统不是守旧,是在烟熏火烤中让文化基因延续。 |
7月10日,延安大学“熏光留艺”实践队走进陕西省延安市富县,开展为期两天的熏画非遗保护实践活动。实践队通过走访传承人、体验制作工艺、开展文化推广等活动,探寻这项穿梭千年的神秘艺术。 “熏光留艺”实践小队和传承人合影 郑雯爽 供图 实践筹备:从文献研究到田野路线规划 实践队自2025年3月开始启动筹备工作,前期通过网络系统梳理富县熏画研究文献23篇,七月中旬团队与金延安信天游民艺馆取得联系,确定以薛忠林省级传承人为核心访谈对象进行实地调查。“我们发现现有研究多聚集技艺描述,缺乏年轻群体接受度分析。”实践队队长、过控24级学生郑雯爽说。为此团队特别设计“非遗年轻化传承”子课题,准备通过短视频拍摄、校园广播、公众号推文等形式扩大影响。出发前,队员们还接受了非遗调研伦理培训,承诺尊重传承人知识产权,所有访谈内容经授权方可使用。 历史起源:从“碗架云子”到非遗瑰宝 富县熏画起源于当地民间古老的装饰工艺—碗架云子。这一技艺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于招魂剪纸一脉相承。由于富县历史上交通闭塞,外来文化影响较少,这门以“水火共生”为核心的技艺得以保存。富县熏画有“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的美誉,也被命名为“熏画艺术之乡”。 富县熏画展示 邹巧珍 供图 制作工艺:五步法与“软靠硬”的色彩哲学 熏画制作需经剪样、铺纸、喷水、熏烟、点染五道工序,全程依赖手工完成。传统工具仅需剪刀、熏板、品色毛笔等,却对火候与温度控制要求极高。传承人薛忠林老师强调:“水火是熏画的父母,均匀烟熏才能让图案轮廓清晰。” 实践队成员学习熏画过程 马兰 供图 文化意义:民俗符号与“纸上史记” 熏画纹样暗藏黄土高原的生活哲学:石榴象征多子多孙,“鸟谈梅”隐喻夫妻和睦,“蛇盘兔”代表富裕祥和,翻卷的“云头”则象征男性力量。从《春耕图》《碗架对子花》等农事记忆,到《黄河大合唱》《长征号角》等红色主题,熏画既是节庆装饰,也是记录时代的“纸上史记”。 熏画展示 梁炳梅 供图 2025年6月,富县文旅局推出的非遗文创产品中,一幅由传承人张宁创作的熏画融合了抓鸡娃娃、窑洞门脸、腰鼓等陕北符号,并突破传统黑白限制采用彩色晕染,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载体。 传承人:四代坚守与“守火人”的创新 当前富县熏画传承以张宁、薛忠林、鲁跃芳薛爱玲为代表。薛忠林则以“水火摆渡人”自居,三十年专注传统纹样复原,2023年同张宁老师共著新作《非遗里的中国》耗时120小时,被央视栏目收录。同时,为更好的向大众展示富县非遗艺术的独特,张宁老师与薛忠林老师带头创办了金延安信天游民艺馆艺术中心,无条件向各层次学生,旅客等开放学习体验非遗馆内所涉及的手艺。为避免技艺失传,传承人通过合作社免费授徒。薛中林主营的信天游纪念馆与红街非遗传承馆均面向各个教育阶段的学生、热爱非遗文化者、国内外友人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熏画技艺带入现代社会,让大众得以更切实的体会到熏画的魅力。 当代传承:从农家炕头到文旅舞台 近年来,富县熏画通过“非遗+文旅”拓展边界。2023年,富县举办“乡村振兴熏画培训班”,48名学员掌握剪、熏、染、绘技艺;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熏画文创产品亮相鄜州博物馆,书籍、环保袋等衍生品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传承人还尝试跨界创新,薛老师曾将熏画与室内设计结合设计室内软装用品,同设计结合其效果显著。 正如薛忠林老师所言:“传统不是守旧,是在烟熏火烤中让文化基因延续。”如今,这门千年技艺正以“水火共生”的智慧,在黄土高原上书写新的传承故事。 薛老师为实践队成员讲解 郑雯爽 供图 队员成长:在烟火气中重塑认知 “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现在知道它就藏在一剪一熏的专注里。”队员在实践日志中写道。另队长印象深刻的是“结业考”:队员们动手感受熏画的奥妙,有幸得到薛老师指点,此刻她突然理解传承的真谛—“技艺可以模仿,那份与土地相连的情感需要时间的沉淀。” 实践队成员感受熏画奥妙 梁炳梅 供图 |
|
|||
![]() |
最新发布 |
陕西青年榜样网/78560次关注 陕西青年榜样网/67440次关注 陕西青年榜样网/89653次关注 陕西青年榜样网/57552次关注 陕西青年榜样网/64366次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