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痛悼念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 致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追思与共勉 |
陕西青年榜样网/昱青/2025-10-19/ 6746次阅读 |
杨振宁先生永垂不朽! |
当2025年10月的秋风掠过清华园的“归根居”,一位世纪伟人的生命刻度永远定格在103岁。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带着对科学的执着、对家国的赤诚,悄然告别了他挚爱一生的土地与事业。噩耗传来,举国同悲,科技界尤其痛失宗师。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谨以文字为敬,追忆先生百年风华,更愿与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共勉,传承先生精神火种,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续写科学与家国的新篇章。 先生的一生,是以硬核实力挺起民族自信的科学传奇。从西南联大的青葱学子到斯德哥尔摩领奖台上的华人骄傲,从提出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比肩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到发现“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新研究方向,他用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成就,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有能力为人类文明作出顶尖贡献”。 35岁斩获诺奖时,他自豪宣告“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骄傲”;百岁高龄时,他仍在演算纸上追寻物理之美。支撑这份成就的,是“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治学准则——他坚信科学突破源于对基础问题的深耕细作,而非取巧捷径,这份脚踏实地的钻研精神,正是当下青年科技工作者最需传承的品质。先生曾说,自己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这份自信,至今仍在激励着后辈敢于挑战前沿、勇攀高峰。 先生的一生,是以赤子之心守望家国的精神史诗。“有生应感国恩宏”,父亲的嘱托是他一生的精神坐标。1971年,当中美关系初现解冻,他毅然冲破阻隔回国访问,成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掀起华裔学者访华热潮;晚年他放弃美国国籍,回到魂牵梦萦的清华园,将住所命名“归根居”,以“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的情怀投身育人事业。他募集千万资金筹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力邀姚期智、王小云等顶尖学者加盟;他82岁仍为大一新生讲授基础物理,90多岁还通过邮件指导学生科研;他设立基金资助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深造,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为祖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从“科学救国”的少年志,到“共襄强国”的晚年行,先生用一生诠释了“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中华文化的血液”,这份深沉的家国情怀,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树立了“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精神标杆。 先生的一生,是以薪火相传照亮未来的育人华章。“对年轻人,要清楚方向、选对方向”,这是先生对后辈的殷切嘱托。他深知基础研究是科技强国的根基,反复呼吁国家为基础研究留出足够空间;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品味与科学思维,鼓励他们“自信坚定地面对未来挑战”。在弟子翟荟的记忆中,先生的邮件勉励“期待你未来更好的工作”始终温暖人心;而“请继续努力”这句最后的叮嘱,更成为无数青年科研人的精神动力。先生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科研工作者既要仰望星空探索未知,也要俯身大地培育新苗,这种“甘当人梯”的育人精神,正是科技事业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 如今,先生已化作星河中最亮的星,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科技竞争的激烈挑战,青年科技工作者当以先生为镜:学习他格物求真、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不慕虚名、扎根基础,敢于质疑权威、勇于突破创新;传承他心系家国、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科研成果服务于民族复兴;践行他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初心,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互助共进、薪火相传。 “曙光已转为晨曦,天亮就在眼前”,这是先生对祖国未来的坚定信念。今天,我们缅怀杨振宁先生,最好的方式就是继承他的遗志;致敬先生,最美的行动就是成为他希望的模样。愿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先生为榜样,带着“中国人也能做顶尖科学”的自信,秉持“宁拙毋巧”的治学态度,胸怀“有生应感国恩宏”的家国担当,在探索宇宙奥秘、攻克科技难关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用青春与汗水谱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科学与家国之歌! 杨振宁先生千古! |
|
|||
![]() |
最新发布 |
陕西青年榜样网/67559次关注 陕西青年榜样网/646次关注 陕西青年榜样网/6746次关注 陕西青年榜样网/78661次关注 陕西青年榜样网/7888次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