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 青联 观点 经济 创业 文化
婚嫁 青年 科教 生活 律师 安全 西咸
封五昌:封至模“挽救”三意社
陕西青年网/李连源/2020-05-30/ 7848次阅读
封至模先生对三意社、对秦腔艺术事业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封至模 (1893~1974)

  三意社在其百年演艺历史上,可谓是多灾多难、历尽波折。比如1919年,三意社的创始人苏长泰创建长庆社不久就与世长辞,三个儿子皆年幼,其弟子耶金山临危受命,使剧社不至于“散摊”;又如1938年初,一部分“大”学生脱离三意社,另起炉灶,与三意社唱对台戏;1940年又有一批演员和学生从三意社分化出去。不过,这些变故,虽然使三意社的演艺事业受到很大影响,但均系人事纠葛,在耶金山及苏氏兄弟的艰难努力下,最终都挺过难关。然而,1947年,三意社遭遇了致命打击。

 


 

▲与秦腔名家苏育民(右) 、何振中(左)合影

  据《陕西戏剧志·西安卷》记载,是年“国民党西安驻军占用三意社。使该社被迫停演,演员出外零散搭班,长达一年之久”。这一年,三意社剧场被“征用”为军火库,无法演出。仅有的三间演员宿舍,也被特务非法占用,艺人四处流落。为了糊口,社长苏育民带领部分演员在外演“场场戏”,勉强度日。常常是台前正在演出,后台即挤满了讨债者。由于时局所迫,加上社务与经济各方面的压力,主事人灰心丧气。1947年底和第二年1948春,国民党驻军特陆续搬离,但剧社已成冷落荒芜之地。据老演员回忆,当时,连买面做饭的钱都没有,只能靠赊账度日。

 


 

▲《黄鹤楼》 演出照

  就在这艰难困苦的时刻,三意社编剧袁多寿先生,力邀刚刚离开晓钟剧社的戏剧家封至模先生前来“挽救”三意社,而封先生以秦腔艺术事业为重,不顾个人利益,慨然应允。对封先生的鼎力相助,苏育民非常高兴和欢迎,遂聘封先生作社务指导全面负责,袁多寿为社务助理。面对这样一个谁也不愿光顾的“烂摊子”,封先生首先要求苏育民振作精神;同时要求全社人员自强自立,大家自己动手,整修剧场;并提出全社人员(包括封先生自己)一律不拿工资,每日只管三顿饭。除四处向亲友筹借钱款外,封先生甚至变卖了妻子的全部首饰,首先解决演职人员的生活问题,同时购置了一些急需的行头、戏箱。面对剧社人力不足的问题,封先生力邀已经离开晓钟社的几个主要演员吕凝馨、杨作翰、高汉民、杨清芳等加入三意社,大大增强了演员阵容。而且还约请来了京剧教练李阔泉(艺名小玲珑)。

 


 

▲《百花亭》演出照

  经过封先生和全体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三意社结束了一年多的停演,于1948年3月重新对外公开演出,濒死的老剧社得以复苏,人们奔走相告:“三意社又演戏了。”此事在当时的西安曾引起不小的轰动。除了恢复传统老戏外,封先生还将京剧《大名府》移植为秦腔,演出时盛况空前,成为三意社的保留剧目。与此同时,他自己又创作了新戏《武大郎之死》《讨渔税》等剧目。

 


 

▲《十三妹》演出照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据《陕西戏剧志》记载:“是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向各戏曲团体派有军代表及新文艺工作者,协助排演新剧目。”其中,演出后场场满座、连演五十余天的《红娘子》就是封先生亲自改编排导的。另外,封先生还改编、排演了《鱼腹山》《白毛女》《红布条》等剧目,使得三意社在秦腔剧坛重振雄风,影响和推动了西安其他剧社纷纷排演新戏。

  1948年初至1950年上半年,封先生在三意社前后不到三年时间,却经历了该社由几乎消亡到重生、由旧社会到新中国的关键时期。在这关键时刻,封至模先生对三意社、对秦腔艺术事业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此文曾参考王思治《封至模先生与三意社》)

 


 

▲封五昌先生(右)与《西安旧事》主编、陕西青年网总编辑李连源

 :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刘保柱:双山嘉木 一叶呈香
 :彬州发现传承二百余年的“祖影”
最新发布
029 - 84234562
Copyright © 2024 www.iyouth.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11396号-4